
(1).指七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及至縱橫之世,史職猶存。 秦 并七王,而 戰國 有《策》。”《晉書·地理志上》:“陵夷至於 戰國 ,遂有七王。”原注:“ 韓 、 魏 、 趙 、 燕 、 齊 、 秦 、 楚 。”
(2).指 漢景帝 時 吳 、 楚 、 趙 、 膠西 、 濟南 、 菑川 、 膠東 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 明 徐光啟 《聞楚變有感》詩:“我聞 漢景 時,作難自七王。”
(3). 南宋 追封 高宗 時抗金諸将 韓世忠 為 蕲王 、 劉安世 為 鄜王 、 張俊 為 循王 、 嶽飛 為 鄂王 、 楊存中 為 和王 、 吳玠 為 涪王 、 吳璘 為 信王 ,合稱七王。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名臣下·七王》。
“七王”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戰國時期的“七國”
指戰國時期的七個主要諸侯國,即韓、魏、趙、燕、齊、秦、楚。這一用法常見于史書,如《晉書·地理志》提及“陵夷至於戰國,遂有七王”,反映當時諸侯争霸的局面。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六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這七王因不滿中央削藩政策而聯合反叛,最終被周亞夫平定。
南宋追封的七位抗金名将
南宋為表彰高宗時期抗金功臣,追封七人為王:
引申含義(權力分散的象征)
部分文獻以“七王”比喻權力分散、缺乏統一領導的狀态,如形容政治體制混亂或組織内部争鬥。此用法更偏向文學化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總結
“七王”需結合曆史背景區分具體指向,常見為戰國七雄、漢初叛亂諸侯、南宋追封将領三類,分别對應不同曆史事件與政治意圖。
《七王》是一個漢字詞組,指的是七個君主、統治者。它可以形容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中的七個權力最高的王位。
《七王》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一”和“王”,它們分别表示了“七”這個數詞和“王”這個意義為君主的字義。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七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曆史中出現的七個王朝或七個統治者。這個詞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是《七王》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沒有太大變化。
1. 這個國家的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七王》,每個王朝都給人民帶來了不同的影響。
2.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繼承了七個王位,成為了《七王》之一。
組詞方面,與《七王》相關的詞彙有:“王國”、“王朝”、“君主”等。
與《七王》意思相近的詞有:“七個君主”、“七個統治者”等。
與《七王》意思相反的詞有:“無王”、“無統治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