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王的意思、七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王的解釋

(1).指七國。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及至縱橫之世,史職猶存。 秦 并七王,而 戰國 有《策》。”《晉書·地理志上》:“陵夷至於 戰國 ,遂有七王。”原注:“ 韓 、 魏 、 趙 、 燕 、 齊 、 秦 、 楚 。”

(2).指 漢景帝 時 吳 、 楚 、 趙 、 膠西 、 濟南 、 菑川 、 膠東 等七個叛亂的諸侯王。 明 徐光啟 《聞楚變有感》詩:“我聞 漢景 時,作難自七王。”

(3). 南宋 追封 高宗 時抗金諸将 韓世忠 為 蕲王 、 劉安世 為 鄜王 、 張俊 為 循王 、 嶽飛 為 鄂王 、 楊存中 為 和王 、 吳玠 為 涪王 、 吳璘 為 信王 ,合稱七王。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名臣下·七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王”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曆史指代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種釋義:

一、指西漢“七國之亂”的諸侯王 據《漢書·諸侯王表》記載,漢景帝時期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七位諸侯發動叛亂,史稱“七王之亂”。這一曆史事件中的七位藩王常被簡稱為“七王”,體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關系(參考來源:中華書局《漢書》校注本)。

二、指戰國七雄君主 在先秦文獻中,“七王”亦可指代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君主。如《史記·六國年表》将秦襄公至秦始皇的曆代秦國君主統稱為“七王”,這種用法突顯了諸侯争霸的時代特征(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

該詞在構詞法上屬于“數詞+統稱”的複合結構,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權力集團的集合概念展開。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所指對象。

網絡擴展解釋

“七王”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戰國時期的“七國”
    指戰國時期的七個主要諸侯國,即韓、魏、趙、燕、齊、秦、楚。這一用法常見于史書,如《晉書·地理志》提及“陵夷至於戰國,遂有七王”,反映當時諸侯争霸的局面。

  2.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吳王劉濞聯合楚、趙、膠西、濟南、菑川、膠東六國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這七王因不滿中央削藩政策而聯合反叛,最終被周亞夫平定。

  3. 南宋追封的七位抗金名将
    南宋為表彰高宗時期抗金功臣,追封七人為王:

    • 韓世忠(蕲王)、劉安世(鄜王)、張俊(循王)
    • 嶽飛(鄂王)、楊存中(和王)、吳玠(涪王)、吳璘(信王)
      此舉旨在激勵忠義,鞏固政權合法性。
  4. 引申含義(權力分散的象征)
    部分文獻以“七王”比喻權力分散、缺乏統一領導的狀态,如形容政治體制混亂或組織内部争鬥。此用法更偏向文學化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總結
“七王”需結合曆史背景區分具體指向,常見為戰國七雄、漢初叛亂諸侯、南宋追封将領三類,分别對應不同曆史事件與政治意圖。

别人正在浏覽...

白蔹白旂白衣包被襃衮弊方柄用參變倉敖草偃側躬長薄誠然臣仆馳爽崇宏綽路馬風人詩糞溷鲠讦觀阙官暇寒楸黑蒙蒙江淹才盡尖弱尖頭奴角抗進谄鏡發京囷驚癎吉普女郎就任局促不安空論曆踐落市螺絲拐陪祀牆頭詩謙尊而光竊據要津青河戰券要容積贍富煽誘慎測時宜樹僞榻布退守讬配宛曲微諷穩吃三注欀頭瑕缺諧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