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活人的塑像或畫像。亦指比照人物生時的容貌形象制作的塑像或畫像。 明 範濂 《雲間據目鈔》卷五:“邑人為 陸宗伯 建 見賢堂 供生像,以寓瞻仰之意。” 清 洪昇 《長生殿·哭像》:“又選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
(2).相貌。《紅樓夢》第三九回:“ 劉姥姥 道:‘我這生像兒,怎麼見得呢?好嫂子,你就説我去了罷!’”
“生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代活人的塑像或畫像
即根據人物生前的容貌制作的雕像或畫像,常見于紀念性場景。例如《雲間據目鈔》記載明代陸宗伯的紀念堂中供奉生像,供人瞻仰。
引申為“相貌”
在部分方言或文學作品中,也可直接指人的容貌。如《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劉姥姥提到“我這生像兒,怎好見的”,即用此意。
制作形式
生像通常以木雕、泥塑、繪畫等形式呈現,材質多樣。例如清代洪昇《長生殿》提到用旃檀香雕刻楊貴妃的生像。
文化用途
古代多用于紀念先賢或表達敬意,如明代建“見賢堂”供奉陸宗伯的生像。
總結來看,“生像”既可指具體的畫像/塑像,也可借代人物容貌,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如需查看更多文獻用例,可參考、8等來源。
生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生動地描繪或描述(形貌、模樣)”。通常用來形容繪畫或文字描寫的精确和逼真。
生像由“生”和“像”兩部分組成,其中“生”字的部首是“生字旁”,是漢字中的一個獨立部首,而“像”字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
拆分筆畫方面,生像共有11畫,其中“生”字有5畫,而“像”字則有6畫。
生像這個詞語源自于古代漢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采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用以形容人的态度和樣貌。
在繁體字中,生像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生”字的上方多會加一個“”的字頭,表示“牛”。而“牛”和“生”在古代的發音相似,因此在古代寫作時加上“牛”的字頭,表示強調或加重“生”的含義。
相比之下,“像”字的古代寫法中,上方多會加一個“土”的字頭,表示“人”,以示表現出一個人的形象或模樣。
1. 這幅畫把花朵的生像描繪得栩栩如生。
2. 他筆下的文字能夠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生像。
生動、相像、塑像。
形象、肖像、栩栩如生。
模糊、朦胧、籠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