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程,上路。《北史·隋紀下·炀帝》:“今宜授律啟行,分麾屆路,掩 勃澥 而雷震,及 夫餘 以電掃。”
“屆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來源中有以下解釋:
“屆路”意為登程、上路,指開始行程或出發。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單字釋義:
組合含義: 兩字結合後,“屆路”強調“啟程”的動作,常見于曆史典籍。例如《北史·隋紀下·炀帝》中:“分麾屆路,掩勃澥而雷震”,描述軍隊出發的場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北史》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屆路》一詞包含了兩個部分:屆 和 路。它的意思是“走過的道路”或“已經到達的路程”。它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已經經曆了一段時間或完成了某種旅程。
《屆路》的部首是戈,筆畫數為13畫。
《屆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起源于古代。它在古代文獻中經常出現,用來形容過去的歲月或經曆的旅程。
《屆路》的繁體字為「屆路」。繁體字在一些傳統的漢字書寫體系中仍然使用,尤其在香港和台灣地區、一些字形保留傳統書寫方式的場合,可以看到繁體字的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屆路》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屆」的上部分為「戒」,下部分為「力」,代表警戒和力量,意為經曆過的道路;「路」則保持現代寫法。
1. 他走過了漫長的屆路,變得成熟而堅強。
2. 這個小村莊已經成為我心中一段美好的屆路。
屆期、屆滿、屆退、路途、路口
路程、經曆、道路、旅程
未到達、未經曆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