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與事無關的人。 郭沫若 《天地玄黃·玩火者必自6*焚》:“ 中國 的内戰是 美國 人放的火,卻在那兒裝着風涼人,你怕 中國 人真是阿木林嗎?”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風涼人漢語 快速查詢。
“風涼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需結合具體來源分析: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來源(、、、),“風涼人”指與事無關的旁觀者,常用于描述置身事外、袖手旁觀的态度。例如郭沫若在《天地玄黃·玩火者必自焚》中諷刺美國介入中國内戰時,稱其“裝着風涼人”,即暗指對方表面上假裝無關,實則推卸責任。
其他釋義争議
()提出另一層含義,認為該詞源自仙人傳說,比喻“在困境中保持冷靜的人”。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文獻,且與郭沫若的用法明顯矛盾,可能為誤傳或對成語的重新演繹。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含貶義,強調對事件缺乏責任感或冷漠态度。例如:“事故現場總有些風涼人指指點點,卻無人伸出援手。”
相關表達
近義詞彙包括“袖手旁觀”“隔岸觀火”,反義則如“挺身而出”。成語“說風涼話”與其語義關聯緊密,均含旁觀者冷嘲熱諷之意。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優先采用第一類釋義,并注意結合上下文判斷情感色彩。若需引用第二類釋義,需謹慎核查權威典籍支持。
“風涼人”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冷靜、冷漠或無動于衷的态度。通常指對人情世故不感興趣,不參與他人的紛争和争議。
“風涼人”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風”、“人”,其中“風”的部首是“風”(風字頭),“人”的部首是“人”(人字旁)。
按照常用的筆畫計算方法,“風涼人”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風涼人”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水浒傳》中,用來形容林沖這個角色的冷漠無情。他對于自由獨立極其看重,不甘被束縛。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引用,用來描述一些冷淡無情的人。
在繁體字中,“風涼人”的寫法為「風涼人」。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使用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古時候用篆書寫成“風涼人”的形式如下:
流言蓋言刀言口
讠斤鳥刂亻亻
一一火丈冫勹
這個人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真是個風涼人。
風度翩翩、清風徐來、涼風習習
漠然、冷漠、冷淡、無情
熱情、熱心、關心、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