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人君以天地之元氣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語出《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晉 杜預 注:“ 隱公 之始年, 周王 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孔穎達 疏:“元正實是始長之義,但因名以廣之。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人君執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稱元年。正者,直方之間語也。直其行,方其義,人君當執直心,杖大義,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稱正也。”《新唐書·劉蕡傳》:“人君之道,在體元以居正。”
“體元居正”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即位或治國理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君主以天地元氣為根本,遵循正道治理國家,強調帝王即位時應秉持天地法則,施行政教以維護正統。
詞源與核心含義
曆史應用
部分現代解釋将“體元居正”引申為個人健康與品德(如),但根據權威典籍,其核心仍指向帝王治國。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避免混淆。
「體元居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态端正恰當。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體」(偏石,5畫),「元」(偏一,4畫),「居」(偏屍,8畫),「正」(偏止,5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篇中的一句話:“君子病無能焉,無行而不與焉,多行則果,多言則敖,仁者無憂,知者不惑,勇者無懼。”其中,“多行則果”一句意指多做行動則有結果,即傳達出形态端正恰當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體」和「元」的寫法分别為「體」和「元」。
在古代,「居」的寫法為「⿰宀乞」,而「正」的寫法為「⿰止一」。
以下為使用「體元居正」這個成語的例句:
- 這個公司的文化非常重視員工「體元居正」,所以員工們工作起來非常積極。
- 她的态度一直都很端正,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體元居正」。
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體态、元氣、居處、正直。
近義詞:正派、端莊、規矩。
反義詞:不正經、偏差、不端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