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淺陋拘泥貌。《莊子·秋水》:“子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直用管闚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成玄英 疏:“規規,經營之貌也。”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十三:“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宋 劉伋 《不如意》詩:“高軒與華冕,儻來亦如寄。規規必欲求,愈勞終不遂。” 清 鄭燮 《靳秋田索畫》:“昔人學草書入神……或觀公主與擔夫争道,或觀 公孫大娘 舞 西河 劍器,夫豈取草書成格而規規效法者。”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善於觀物者,能就個人之事實,而發現人類全體之性質;今對人類之全體,而必規規焉求個人以實之,人之知力相越,豈不遠哉!”
(2).圓貌。多形容日月。 唐 蔣防 《姮娥奔月賦》:“冥冥睟容,規規皓質。” 唐 柳喜 《日浴鹹池賦》:“勢動雲端,運規規而未止。”
驚恐自失貌。《莊子·秋水》:“於是埳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成玄英 疏:“規規,自失之貌。” 清 容閎 《西學東漸記》第十九章:“今聞其将被召回國,且聞貴國政府即欲解散留學事務所,予等鹹規規自失,且為貴國憂之。”
“規規”是一個古漢語疊詞,主要包含以下三種含義,其用法和出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析:
指見識短淺、思想僵化的狀态。
多用于描述日月等圓形事物的形态。
形容驚慌失措、心神不甯的樣子。
“規規”在不同語境中需結合文意判斷具體含義,其核心圍繞“拘泥”“圓形”“失神”展開。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此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莊子》及漢典等古籍注釋。
《規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紀律嚴明、守規矩、遵守法則。
《規規》的拆分部首是“見”和“目”,拆分後的筆畫數為8畫。
《規規》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已有使用,意為按照規定的法則行事。形容一個人有原則、有紀律性。
在繁體中,規規的寫法為「規規」,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規規發展自古代的象形字形,後來演變為現代的相近形狀。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相同。
1. 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做事總是一絲不苟,真是個規規之人。
2. 在這個團隊中,大家都遵循規規,秩序井然。
3. 面對困難,我們必須要有規規,才能取得成功。
守規、規定、規範、規矩、遵規、觀規
秩序、紀律、守法、遵守、律己
不守規、違反、放縱、隨便、任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