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開茅塞的意思、頓開茅塞的詳細解釋
頓開茅塞的解釋
[suddenly see the light;become enlightened at once] 忽然打開了被茅草塞着的心。比喻忽然開竅,立刻明白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
詳細解釋
比喻閉塞的思路,由于受到啟發,忽然開通,豁然領悟。《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 備 如撥雲霧而睹青天。”《紅樓夢》第八六回:“ 寶玉 笑道:‘聽見妹妹講究的,叫人頓開茅塞,所以越聽越愛聽。’” 葉聖陶 《席間》:“這邊探索的眼光也就表示出頓開茅塞的歡喜。”
詞語分解
- 頓開的解釋 .掙開;脫開。 元 鄭廷玉 《忍字記》第二折:“我如今硬頓開玉鎖金枷,我可便牢拴定心猿意馬。”.突然打開;立即放開。《水浒傳》第三八回:“隻見一個女娘,年方二八,穿一身紗衣,來到跟前,深深的道了四個
- 茅塞的解釋 《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閒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茅塞,謂為茅草所堵塞。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十》:“睨溫泉之峽,當在其南,中亦有峽南下,第茅塞無
網絡擴展解釋
“頓開茅塞”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dùn kāi máo sè
- 字面含義:比喻原本像被茅草堵塞的心智,忽然被打開。
- 引申義:形容因受到啟發而突然領悟道理,思路豁然開朗。
出處與典故
源自《孟子·盡心下》:
孟子用“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比喻長期不思考會導緻心智閉塞,後以“頓開茅塞”形容瞬間領悟的狀态。
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動賓式結構,多作謂語或定語,如“先生之言,頓開茅塞”。
- 感情色彩:中性或褒義,強調從困惑到醒悟的轉變。
- 例句:
“短短十多分鐘的談話,使他頓開茅塞,明白了許多事情。”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豁然開朗、恍然大悟、醍醐灌頂。
- 反義詞:一竅不通、冥頑不靈、大惑不解。
其他說明
- 繁體寫法:頓開茅僿。
- 英文翻譯:suddenly see the light(字面:突然見到光明)。
- 注意:該成語與“茅塞頓開”同義,但語序不同,使用時可互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開茅塞》這個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它的意思是形容突然開啟了心靈的竅門,豁然開朗。
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頓(頓部)和開(開部)。
在拆分部首後,我們可以看到《頓開茅塞》這個詞共有15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茅塞通「㐬」與「㐬」兩個字:茅表示稻草,塞表示阻塞。人們将心靈比作野草,當思維被困難困住時,就好像茅草堵塞了心靈的門戶。而當心靈頓開時,被阻塞的思維就像被解放出來,茅塞被打開,豁然開朗。
《頓開茅塞》這個詞也有繁體字寫法,分别是「頓開茅塞」。
下面是一個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用法: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的思維頓開茅塞,對這個問題有了全新的理解。
與《頓開茅塞》相近的詞語有: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等。與之相反的詞語有:茫然無知、困惑不解等。
總結一下,《頓開茅塞》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思維突然開啟、豁然開朗的狀态,它源自古代漢字寫法,是一種形容人們心靈突破的方式。希望這些信息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