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詩文的體制格調。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 孔融 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 明 胡應麟 《詩薮·古體上》:“拟《郊祀》,須得其體氣典奧處。”
(2).指禀性,氣質。《三國志·吳志·王蕃傳》:“ 蕃 體氣高亮,不能承顔順指。”《世說新語·品藻》“ 元禮 居八俊之上” 劉孝标 注引 三國 吳 姚信 《士緯》:“ 陳仲舉 體氣高烈,有王臣之節。”《北史·元子華傳》:“ 子思 以手捋鬚,顧謂 子華 曰:‘君惡體氣。’”
(3).指氣血或氣息。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愛憎不栖於性,憂喜不留於情,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二:“體氣甚急,狀若将死。”
(4).指體質。《資治通鑒·晉武帝泰始二年》:“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松文清公》:“公身材僅中人,而體氣壯實。”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 黃 妻:‘不過體氣是各人的不同。像新娘子這樣瘦弱,千萬做不得笨重生活的。’”
"體氣"是漢語複合詞,其詞義發展經曆了從生理特征到精神氣質的擴展過程,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一、生理體質層面 指人體禀賦的氣質與生理特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為"體質和氣色",如《漢書·锺離意傳》載:"藥發燥,非體氣所宜。"此義項常見于中醫典籍,強調先天禀賦與後天體質的關聯性。《黃帝内經·素問》提出"形氣相得"的生理觀,将體氣視為生命體征的重要指标。
二、精神氣質層面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為"品格氣質",如《顔氏家訓·文章》所述:"古人之文,宏材逸氣,體氣高妙。"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文論,用以評價人物的精神氣度。明代胡應麟《詩薮》評曹植詩作"體氣高妙",即指作品呈現的格調氣質。
三、中醫養生概念 《中醫大辭典》将其定義為"體内元氣運行狀态",包含營衛之氣和髒腑之氣的綜合表現。《傷寒論》中"體氣不和"即指體内陰陽之氣的失衡狀态。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多次論及"體氣虛弱"的辨證施治。
(參考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大辭典》)
“體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領域具體理解:
文學與品性領域
中醫病症術語
其他延伸含義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區分,文學與中醫為兩大核心釋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可參考《典論·論文》或中醫典籍《外科正宗》等原始文獻。
榜頭扳缯寶旛備水貶秩碧漢拆東補西懲處斥疏單孑獨立低速對半獨立國犯罰番漢豐榮覆亡幹害格巴巴鈎鎖骨鶴頭側賀雪劃艇诨衣九牛萬象之力匡複連标立儲令人注目理尚鸾鳳和鳴冥雨木瘿牧宰配偶骈演前列腺橋腳清涼青丘繳铨柄熱毛子馬人夥人味人心不足蛇吞象肉台柈茹痛射鬼箭摅望瑣沙塑造泰而不驕天吃星佻險鐵誓弦詞象外顯色邪谄獬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