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物外,物象之外。 晉 孫綽 《遊天台山賦》:“散以象外之説,暢以無生之篇。”《三國志·魏志·荀恽傳》“ 詵 弟 顗 , 鹹熙 中為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斯則象外之意,繫表之言,固藴而不出矣。”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韋應物》:“所居必焚香掃地而坐,冥心象外。”
(2).謂塵世之外。 唐 錢起 《過瑞龍觀道士》詩:“得茲象外趣,便割區中緣。” 唐 寒山 《詩》之二九○:“自羨幽居樂,長為象外人。” 明 何景明 《寺僧留宿》詩:“水月人間地,香燈象外天。” 清 超源 《夢故友程風衣》詩:“自言身朽心不朽,象外風月皆吾友。”
(3).謂寫詩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意境超乎常法之外。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宋 惠洪 《冷齋夜話·象外句》:“ 唐 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謂之象外句。”
象外是漢語中一個富有哲學與美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超越具體物象或表象之外的精神境界、意境或玄妙之理。它強調突破有形局限,追求無形、無限的深層意涵,常見于古典文論、藝術批評與哲學領域。以下是具體解析:
超越具象
“象”指具體物象、可見形态,“外”即外在、之上。合指脫離事物表面形态,直達其内在神韻或宇宙本質。此概念源于道家與玄學思想,如《莊子》提出“得意而忘言”,主張突破語言與物象的束縛以體悟“道”的真谛。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莊子·外物》。
藝術意境範疇
在傳統美學中,“象外”指作品所創造的超越畫面或文字本身的深遠意境。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強調“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主張藝術應突破有限形象,傳遞無限情思與哲理。
來源:《中國美學範疇辭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
虛實相生的創作手法
古代畫論提倡“畫在象外”,如宋代蘇轼評王維畫作“得之于象外”,指通過留白、簡筆等技法,引導觀者聯想畫面之外的意趣。詩詞同理,如“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以有限語言激發無限想象。
來源:《曆代名畫記》(張彥遠),蘇轼《書摩诘藍田煙雨圖》。
形神關系的辯證表達
“象外”與“形似”相對,代表對“神似”的追求。南齊謝赫《古畫品錄》以“氣韻生動”為最高标準,強調超越形骸捕捉對象的内在生命力。
來源:謝赫《古畫品錄》,宗白華《美學散步》。
現代漢語中,“象外”仍用于描述超越表象的深刻内涵,如評論抽象藝術“寓情于象外”,或形容哲學思辨“遊心于象外”。其價值在于揭示藝術與思想對現實局限性的突破。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參考來源:
“象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哲學、宗教、文學三個層面的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哲學層面:超越物象之外
指事物表象之外的深層本質或抽象意境,強調對具象的超越。例如《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中提到的“散以象外之說”,即通過超脫具象的論述來傳達思想。
宗教層面:脫離塵世
常用于描述超然于世俗的境界,如唐代詩人寒山《詩》中“長為象外人”,明代何景明《寺僧留宿》中“香燈象外天”,均指代遠離塵嚣的精神狀态。
文學創作:意境超乎常法
指詩歌通過隱喻、象征等手法,不直接描述具體事物,而是營造言外之意。如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提出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強調詩歌需突破表象,捕捉本質;唐代僧人“象外句”的創作方法也體現了這一理念。
綜合釋義
該詞融合了道家“得意忘象”的哲學觀與禅宗“不立文字”的審美傾向,成為中國古典文論中“意境說”的重要概念。
引用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詞典定義與文學實例,完整内容可查看相關來源。
白車保壘補假裁模岑樓侈弇愁懑倒伏睇睨棣通販水客人賦歸田負面撫事罦罳彀弓歸盡龜息鬼笑晷運橫土畫龍不成反為狗煥耳華資降替家兔接班人糾列隆贶砻密明目達聰迷網齧缺劈帳破分蔢莎凄曼诠索日近長安遠瑞草魁撒豆成兵三巴掃望善查繕治煞台廈宇聖旨申挺歎詫貪垢貪賄頭昏眼暗拓辟輼辌車沃淫梧岸烏行無辠小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