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而不驕的意思、泰而不驕的詳細解釋
泰而不驕的解釋
态度舒泰而不驕傲。也指有地位、有權勢後不驕傲。
詞語分解
- 泰的解釋 泰 à 平安,安定:泰適(幽閑安適)。泰安。泰然處之。 佳,美好:泰運。否(?)極泰來。 極:泰西(舊指歐洲)。 驕縱,傲慢:泰侈(驕縱奢侈)。驕泰。 通:天地交泰。 筆畫數:; 部首:水; 筆順編
- 驕的解釋 驕 (驕) ā 馬壯健。 自滿,自高自大,不服從:驕傲。驕氣。驕恣。驕橫(坣 )。驕矜。驕縱。 猛烈:驕陽。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泰而不驕”是一個出自《論語》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态度安詳舒泰卻不驕傲,尤其指人在擁有地位或權勢後仍保持謙遜平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人内心從容、舉止穩重,即使身處高位或優越環境中也不顯傲慢。強調内外一緻的修養,既有“泰然自若”的鎮定,又有“不驕矜”的克制。
- 反義對比: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提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通過對比凸顯君子與小人在修養上的差異。
二、出處與背景
- 《論語·堯曰》:
孔子列舉“五美”時提到“泰而不驕”,将其視為君子的重要品德之一,原文為:“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 《論語·子路》:
進一步闡釋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強調君子因内心坦蕩而自然從容,小人則因浮躁而故作傲慢。
三、語法與用法
- 結構特點:并列短語,“泰”與“驕”形成對照,通過“而”表轉折,突出對立統一的關系。
- 適用語境:多用于褒義,描述人的修養、處世态度,或勸誡他人保持謙遜。
- 例句:
- 古代:“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坦蕩蕩,泰而不驕!”(《論語》衍生句)
- 現代:“他身居高位卻泰而不驕,深受同事敬重。”
四、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不驕不躁、虛懷若谷(但“泰而不驕”更強調從容與克制的結合)。
- 延伸意義:
該成語不僅適用于個人修養,也可引申至團隊或國家層面,倡導以平和态度面對成就與挑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或哲學背景,可參考《論語》相關篇章或權威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泰而不驕》的意思和來源
《泰而不驕》是一個成語,意為在取得了成功或者優勢之後,仍然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态度。它來自于《孟子·公孫丑上》:“泰之為言,氣也;泰而不驕,有氣也。”
《泰而不驕》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泰而不驕》是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而”、“骨”,其中“而”是一個獨立的筆畫 。根據部首和筆畫組合的方法,可以将《泰而不驕》的拆分為“氵+而+骨”,共計23畫。
《泰而不驕》的繁體
《泰而不驕》的繁體字為「泰而不驕」。
《泰而不驕》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泰的字形寫作「太」,而驕的字形寫作「驕」。
《泰而不驕》的例句
1. 成功雖然有驕傲的理由,但我們應該始終保持泰而不驕的心态。
2. 大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但他泰而不驕地說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
《泰而不驕》的組詞
1. 泰然自若:形容在困難或危險面前能夠保持冷靜鎮定。
2. 驕傲自滿:形容自以為是,看不起他人。
《泰而不驕》的近義詞
1. 謙虛謹慎:形容态度謙虛,在行為舉止上非常小心謹慎。
2. 自信從容:形容有信心而且表現得非常從容。
《泰而不驕》的反義詞
1. 驕傲自滿:指人過于得意和自負,不加思索。
2. 沒有起色:形容事物沒有任何進步或提升。
整理如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