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射鬼箭的意思、射鬼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射鬼箭的解釋

将罪人縛于柱上,用亂箭射死。為 遼 之軍禮,行于出師、班師。《遼史·禮志三》:“出師以死囚,還師以一諜者,植柱縛其上,於所向之方亂射之,矢集如蝟,謂之‘射鬼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射鬼箭是遼代特有的一種刑罰,指将活人綁于柱上,由軍士亂箭射殺,後演變為出戰前射殺死囚以禳災的儀式。其核心含義與實施方式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刑罰形式

    将罪犯或俘虜綁于木樁,衆人以弓箭齊射緻死。此刑常見于遼史記載,用于懲處重罪或戰前祭祀。

    來源:《遼史·刑法志》載:“又為枭磔、生瘗、射鬼箭、炮擲等科。”

  2. 祭祀儀式

    出征前以死囚犯為“鬼箭靶”,射殺以驅邪禳災,象征軍隊的威勢。

    來源:《遼史·禮志》提及出師儀軌:“以死囚犯奠于社廟,射鬼箭以祓不祥。”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1. 契丹習俗淵源

    射鬼箭融合了北方遊牧民族的薩滿信仰與軍事威懾傳統,通過“殺牲祭旗”祈求勝利,兼具宗教與刑罰功能。

    來源:陳述《契丹政治史稿》分析其源于部落戰争獻祭習俗。

  2. 《遼史》中的實例

    • 遼太祖七年(913年)處決叛臣耶律滑哥:“以鳴镝射之,矢下如雨,乃射鬼箭。”
    • 遼聖宗統和四年(986年)伐宋前:“以叛卒二十二人祭旗,射鬼箭。”

      來源:《遼史·太祖本紀》《遼史·聖宗本紀》

三、語義演變與影響

元代後此刑消亡,但“射鬼箭”一詞在文獻中保留,成為遼代酷刑的典型符號。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評述:“射鬼箭乃契丹舊俗,以人代牲,其制甚野。”


權威參考來源

  1. 《遼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陳述《契丹政治史稿》(人民出版社,1986)
  3. 趙翼《廿二史劄記·遼代刑制》(清乾隆刻本)
  4. 《中國曆史大辭典·遼夏金元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詞條“射鬼箭”

(注:因古籍原典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或“國學大師”平台檢索原文;現代研究著作可在中國知網查詢相關論文。)

網絡擴展解釋

“射鬼箭”是遼代(916-1125年)特有的一種軍事刑罰與儀式結合的習俗,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1. 定義與形式
    将罪人或俘虜捆綁在木樁上,由士兵向其發射亂箭緻死。此過程兼具刑罰和祭祀性質,常見于軍隊出征或凱旋時。

  2. 曆史背景與實施對象

    • 出師時:選用死囚作為對象,象征以血祭旗、震懾敵軍。
    • 班師時:改用俘虜的間諜,以此慶祝勝利并威懾敵方勢力(《遼史·禮志三》記載)。
  3. 作用與文化意義
    該儀式不僅是對罪人的處決手段,更被賦予驅邪禳災的宗教功能。通過向“鬼”(代指敵方或厄運)射箭,祈求軍事行動順利,反映了契丹族将戰争與巫術結合的獨特信仰體系。

擴展補充:類似儀式在其他遊牧民族中也有類似記載,但遼代的“射鬼箭”因與軍禮制度深度綁定而更具系統性。其血腥形式側面反映出遼代軍事政權的肅殺特質。

别人正在浏覽...

遨翔自得阿堂八音響冰囊閟匿避所唱詶朝衫稱秩持贈打破砂鍋璺到底店夥電離平衡颠窒方志蜚梁封禅書挂曆觀衆鬼頭鬼腦晷柱還壽經旱煙筒紅樓後戚郊圻靜俗疾如雷電開腔髡毛雷楔裡棺曆理賃作麗正門冒沒冥翳僻語齊均親和拳跽三裡霧三年之艾三王上席生遂生态平衡舍然大喜食親財黑時阙石脂爽飒鄋瞞通腸通前澈後頭暈目眩為事鄉屯小泉斜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