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诗文的体制格调。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孔融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拟《郊祀》,须得其体气典奥处。”
(2).指禀性,气质。《三国志·吴志·王蕃传》:“ 蕃 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指。”《世说新语·品藻》“ 元礼 居八俊之上”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姚信 《士纬》:“ 陈仲举 体气高烈,有王臣之节。”《北史·元子华传》:“ 子思 以手捋鬚,顾谓 子华 曰:‘君恶体气。’”
(3).指气血或气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性,忧喜不留於情,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体气甚急,状若将死。”
(4).指体质。《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松文清公》:“公身材仅中人,而体气壮实。”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 黄 妻:‘不过体气是各人的不同。像新娘子这样瘦弱,千万做不得笨重生活的。’”
"体气"是汉语复合词,其词义发展经历了从生理特征到精神气质的扩展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义项:
一、生理体质层面 指人体禀赋的气质与生理特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体质和气色",如《汉书·锺离意传》载:"药发燥,非体气所宜。"此义项常见于中医典籍,强调先天禀赋与后天体质的关联性。《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形气相得"的生理观,将体气视为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
二、精神气质层面 《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引申义为"品格气质",如《颜氏家训·文章》所述:"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气高妙。"此用法多见于古代文论,用以评价人物的精神气度。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曹植诗作"体气高妙",即指作品呈现的格调气质。
三、中医养生概念 《中医大辞典》将其定义为"体内元气运行状态",包含营卫之气和脏腑之气的综合表现。《伤寒论》中"体气不和"即指体内阴阳之气的失衡状态。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论及"体气虚弱"的辨证施治。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大辞典》)
“体气”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领域具体理解:
文学与品性领域
中医病症术语
其他延伸含义
该词需结合上下文区分,文学与中医为两大核心释义。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用法,可参考《典论·论文》或中医典籍《外科正宗》等原始文献。
暗送秋波拜金办装贬低巢门朝门程日承重饬散辍阂代纪诞诳斗方断篷船放荡不羁藩篆扶戴服务费恭勤宫人斜鹤楼哗啷火性接茬儿机构金箍子靳惜九龙壁口蘑狂闹苦腻喇唬老而不死楞梅露台之産懋典每下愍忌泌渗末食诺仕女儿节跑付儿丕绩铺尺畦夫青城山求容人才内阁三彝舍奠适生水溜台门淘洗听望土型望梅厢军崤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