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鳌柱的意思、鳌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鳌柱的解釋

傳說中指天柱。 宋 吳萊 《觀孫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圖》詩:“大圜杳何極,鼇柱屹不頃。” 王闿運 《貴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銘》:“龍淵始化,鼇柱忽移。”參見“ 鼇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鳌柱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源與基本釋義

    “鳌”指傳說中的巨龜或大鼈,“柱”為支撐天地的立柱。組合後,“鳌柱”指神話中巨鳌背負的擎天柱,象征支撐宇宙的基石。該詞常與“天柱”“地維”等概念關聯,體現古代對天地結構的想象。

  2. 神話背景與文獻出處

    據《列子·湯問》記載,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由巨鳌馱載,“鳌柱”即其化身,後因龍伯國巨人釣走六鳌導緻山巒傾覆。另見《淮南子·覽冥訓》描述共工怒觸不周山後,“鳌柱”作為補天立極的象征物出現。

  3. 文化象征與衍生意義

    在文學中,“鳌柱”引申為社稷支柱或中流砥柱,如宋代詩詞“鳌柱空存,龍舟難複”暗喻國家棟梁的失落。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堅不可摧的支撐力量,常見于曆史及文化類文本。

  4. 權威典籍參考

    《辭源》(商務印書館)明确标注該詞為“古代神話中巨鳌所背負的頂天立地之柱”,《現代漢語詞典》将其歸類于曆史專名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鳌柱”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主要用于神話或文學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鳌柱(拼音:áo zhù)指傳說中支撐天地的柱子,來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其結構由“鳌”(上下結構,指海中大龜或大鼈)與“柱”(左右結構,指支撐物)組成,象征神話中巨龜背負天柱的形象。

二、文獻引用與背景

  1. 神話來源
    據《淮南子》等古籍記載,女娲補天後曾“斷鳌足以立四極”,鳌足演變為支撐天地的四根柱子,“鳌柱”可能與此相關。
  2. 詩文用例
    宋代吳萊的詩句“大圜杳何極,鳌柱屹不頃”(《觀孫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圖》),以及清代王闿運的墓志銘中“鳌柱忽移”,均以“鳌柱”喻指天地的支柱或宏大穩固的事物。

三、現代應用

在現實中,“鳌柱”偶見于地名或建築名稱。例如,浙江招寶山曾因山上有“鳌柱插天”塔,被稱為鳌柱山。

四、擴展知識

如需了解更多文學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宋代詩詞及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本主變臉丙綸車箍辘會呈納晨露垂晚鞮屦定衣帝辇蠹心翻覆放慢風人甘脆海圻海埏合境懷本畫一之歌恢崇渾號教學計劃桀橫雞香款縱擂擊撩是生非曆史唯物主義貍頭蝼蝈慢來綿紙名義工資暮程南平獠齧梨刨食千斤擔籤子騎驿期戰去僞存真如幹哨線聖思升用失稔霜海水底撈月宿水飡風天公地道停罷痛飲推允馱背威怒文燭小經蟹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