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義工資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其解釋可以從以下角度展開:
名義工資指勞動者以貨币形式獲得的勞動報酬,直接反映雇主支付給員工的金額,未考慮通貨膨脹或物價變動的影響。例如,員工工資單上的數字即為名義工資,用于日常消費、儲蓄或投資。它與實際工資的區别在于是否扣除物價因素,後者衡量的是貨币工資的實際購買力。
名義工資無法完全反映真實收入水平。例如,若名義工資增長5%,但物價上漲8%,實際購買力反而下降。因此,評估收入時應同時關注名義工資和物價變動。
建議通過權威經濟學術語庫(如、3、5)進一步了解相關公式和政策案例。
名義工資是指員工在勞動合同或工資制度中約定的、未經調整的工資數額,也稱為合同工資或固定工資。如在一份合同中約定固定工資為5000元每月,那麼這個數額就是名義工資。
名義工資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口, 工, 矢, 廴。拆分後共有19個筆畫。
名義工資一詞的源頭較難考究,它主要表達的是根據規定或合同規範确定的工資數額。
《名義工資》的繁體字為「名義工資」。
古時候漢字寫作「名議工貲」。
1. 公司的名義工資水平相對較高,但實際發放的工資不盡如人意。
2. 他的名義工資隻有3000元,但是加班費、績效獎金等額外收入較多。
1. 名義收入:約定或規定的收入數額。
2. 實際工資:真實發放給員工的工資數額。
1. 合同工資:根據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數額。
2. 固定工資:在一定時期内保持不變的工資數額。
1. 浮動工資:根據工作表現、市場需求等因素不斷變化的工資數額。
2. 調整工資:根據某種特定的标準進行調整的工資數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