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取盈利。 宋 李綱 《理財論中》:“夫茶、鹽者,天下之經費也。異時官運收息。”
“收息”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拼音:shōu xī
結構:收(左右結構)+ 息(上下結構)
核心解釋:指收取盈利或經濟利益,常見于財政、經濟管理領域。例如古代官府通過茶、鹽等專營商品獲取收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李綱的《理財論中》:“夫茶、鹽者,天下之經費也。異時官運收息。” 此句表明官府通過運輸和專賣茶、鹽等物資來收取利潤,作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部分來源(如)提到“收息”可表示“停止敵對行動,恢複和平”,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資料中未見明确佐證,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理財論中》原文或經濟史相關研究。
收息是一個詞彙,通常指的是收取利息或者接收消息的行為。在金融領域中,收息指的是借出資金并從借出的資金中獲得利息。而在日常生活中,收息指的是接收來自他人的信息或消息。
收息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收”和“息”。其中,“收”的部首是手,并且由6劃組成;“息”的部首是心,并且由10劃組成。
“收息”詞語的源自是中國古代的文字,而今天的簡體字“收息”也是基于繁體字的演變而來的。在繁體字中,“收”字寫作「收」,而“息”字寫作「息」。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據研究,古代的“收”字像一個手抓着東西的形狀,部分古籍中也有将“收”字寫成「収」的例子;而“息”字在古代寫成一個心字旁邊加兩個石頭的形狀,有時也被寫作「曲心」。
以下是幾個使用“收息”這個詞的例句:
1. 存款賬戶每月都能自動收息。
2. 這個人很喜歡收集各種息事甯人的消息。
3. 銀行暫停收息了嗎?我還沒收到最新的利息。
組詞:收入、收益、收取、收看、收集。
近義詞:利息、息金。
反義詞:付息、付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