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紅纓帽的意思、紅纓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紅纓帽的解釋

清 代的禮帽。帽頂披紅纓。冬春用暖帽,以緞為頂,以呢、絨或皮為檐;夏秋用涼帽,也叫緯帽,無檐,用紗或竹絲作胎,形如覆釜。有官職的外加花翎頂戴,以示官階。《老殘遊記》第二回:“轎子後面,一個跟班的戴個紅纓帽子,膀子底下夾個護書,拼命價奔,一面用手巾擦汗,一面低着頭跑。” 魯迅 《而已集·略論中國人的臉》:“頭上戴着拖花翎的紅纓帽,一條辮子在空中飛揚,朝靴的粉底非常之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紅纓帽是中國清代官員及士兵佩戴的一種标志性官帽,其核心特征在于帽頂裝飾的紅色絲質纓穗。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海》的釋義及相關曆史文獻記載,其詳細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形制與特征

  1. 帽體結構

    主體為圓錐形帽身,通常以藤、竹或皮革為骨架,覆以黑色綢緞或呢絨。帽頂中央豎立金屬頂珠(材質區分品級),頂珠基部貫穿一支銅管,用以固定紅色纓穗,穗長可垂至帽檐 。

  2. 紅纓象征

    紅色纓穗為核心标識,象征官階與威儀。其長度、密度與官員品級相關,一品大員纓穗長而濃密,下級官吏則相對簡略 。

二級制度體現

  1. 頂珠材質分品級

    帽頂鑲嵌的頂珠材質嚴格對應官階:一品紅寶石、二品珊瑚、三品藍寶石,至九品則為镂金頂。紅纓與頂珠共同構成身份标識系統 。

  2. 季節性變制

    分“暖帽”(冬季毛皮鑲邊)與“涼帽”(夏季圓錐形編織帽)兩種制式,均配紅纓,隨氣候更換 。

三、曆史與文化内涵

  1. 滿族服飾漢化

    源于滿族傳統暖帽,入關後吸收漢族禮制元素,成為清代官服制度的組成部分,體現民族融合特征 。

  2. 權力符號化

    在民間文學與戲曲中(如《官場現形記》),紅纓帽被賦予“官威”象征,其出現往往代表統治階級權威 。

四、現代文化延續

當代京劇及民俗表演中,紅纓帽作為清代曆史符號被保留,用于塑造官員角色形象,延續其文化記憶 。

權威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紅纓帽”的詞義解釋,綜合不同語境和來源,可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基本含義

紅纓帽是清代官員的禮帽,具有以下特征:

  1. 形制:分冬春暖帽(緞頂,呢/絨/皮檐)和夏秋涼帽(無檐,紗/竹絲胎,形如覆釜);
  2. 裝飾:帽頂披紅色纓穗,官員加花翎頂戴以區别官階;
  3. 文獻記載:《老殘遊記》提到官員隨從戴紅纓帽,魯迅作品中也描述過其形象。

二、文化象征意義

在成語中,紅纓帽被引申為“被貶官員”的象征。因清代官員降職時需剪掉官帽上的紅纓,僅留黑帽,故該詞衍生出“降職解雇”的比喻義。

三、民俗與記憶

個别地區存在民間變體,如陝西關中地區曾流行兒童紅纓帽,尖頂綴紅纓,具有裝飾功能。這類帽子多見于地方民俗或家族記憶,與官方禮帽性質不同。


說明:若需了解具體文獻出處(如《老殘遊記》原文片段)或清代官制細節,可參考中的文化類權威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

安諧卑陬駁擊逋欠蟬蜩持權滇池敦引返樸還淳飛化棼乘諷說粉線鈎易咕弄古往河陽色轟礮嘉陵江江臯堅窮驚跇擊鐘陳鼎駿茂咖啡趷登登孔雀扇枯瘁困鬥類成厲風吏門領地麗屬莅職妙能妙品捧土漂濫潛亢侵職啟寤氣炎權重股羣衆影響取信于民麝燈神乎深圳食宿帨帉四阿松活蘇李籉笠跳梁魏源柙匮邪隧洗垢求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