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水的意思、听风听水的详细解释
听风听水的解释
相传 龟兹 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声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因以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唐 王建 《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説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 白乐天 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説,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按,《霓裳羽衣曲》本婆罗门曲,传自 西凉 。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词语分解
- 听的解释 听 (聽) ī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坣 )。听凭。听之任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
- 水的解释 水 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水滴石穿。水泄不通。 河流:汉水。湘水。 江河湖海的通称。水库。水利。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水可载舟。跋山涉水。依山傍水。 液汁:水笔。墨
专业解析
“听风听水”是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阐释:
-
字面与意境层面:
- 指聆听风声与水声,描绘一种沉浸于自然声响的状态。常用于表现身处山林、溪涧或湖畔等自然环境时,静心感受风拂过和水流动所产生的声音韵律。这种聆听带有闲适、宁静或超脱尘世的意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例如唐代诗人王建《霓裳辞》中“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描绘了乐师从自然风水中汲取灵感创作乐曲的情景。
-
引申与象征层面:
- 引申为超然物外、心境澄明的状态。强调主体脱离世俗纷扰,以空灵、宁静的心境去感知和体悟外界(自然或世情),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与通达。这种“听”超越了单纯的听觉,更是一种心灵的观照和感悟。《汉语大词典》收录此词条,释义为“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也暗含了这种超脱与审美的心境。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该词典作为权威的成语工具书,对“听风听水”的词义及出处有明确收录和解释,强调其描绘自然声响及引申出的超然意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词典,其对“听风听水”的释义侧重于“形容自然界的风声水声”,是理解该词基础含义的核心依据。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这部大型历时性汉语语文辞典提供了更详尽的释义和书证(如引用王建诗),是考证该成语源流和深层含义的重要学术参考。
- 古代文献(《乐府杂录》等): 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等古籍记载了“听风听水作霓裳”的典故,为理解该成语的文学渊源和文化背景提供了原始依据。
“听风听水”不仅指物理上聆听风声水声,更蕴含着一种寄情山水、感悟自然、追求心灵宁静与超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网络扩展解释
“听风听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īng fēng tīng shuǐ,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 释义: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或通过自然之声感悟艺术创作。
- 结构:联合式成语,古代中性词汇,常用于描述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
二、典故与出处
-
龟兹国传说:
相传古代龟兹国王与乐师在大山中倾听风声与水声,受其启发创作乐曲。这一典故成为成语的起源,体现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
文学记载:
- 唐代王建《霓裳辞》写道:“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描述乐人借自然之声谱写乐曲。
- 宋代欧阳修、王灼等文人也曾提及此典故,表达对自然灵感的赞叹。
三、用法与延伸
-
传统语境:
多用于诗文或评论中,强调通过观察自然获得创作灵感或审美体验,如:“《霓裳曲》听风听水,浑然天成”。
-
现代引申(较少见):
有解释认为可形容人观察细致、洞察力强(如提到),但此用法并非传统核心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总结
“听风听水”以自然之声为媒介,既体现古人对山水之美的感悟,也暗含艺术源于自然的哲思。其权威解释仍以赏玩景色或艺术创作为主,其他延伸义需谨慎使用。如需更多考证,可参考《碧鸡漫志》或唐代诗词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襃举草木俱朽焯着成仁簇蚕邨民大疋地隧对光二仪丰大愤疾浮渲国语号件幻法宦孽慧火彗汜画涂尖厉旌夏进趍旷日累时梁子连珠转烈盛灵便黎毯柳烟挛挛蛮夷迷留闷乱鸣沙山女史瓢饮瓢樽贫弊平韵铺排强权穹窿七十二行然石人瑞赏口赏设上桩神华顺风吹火顺退熟状四门学摊扣跳火坑土妓脱售为薪文光匣儿纤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