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龟兹 国王与乐人于大山间倾听风声和水声,感兴而制乐。因以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唐 王建 《霓裳辞》之一:“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説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 白乐天 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説,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按,《霓裳羽衣曲》本婆罗门曲,传自 西凉 。参阅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三。
“听风听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īng fēng tīng shuǐ,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龟兹国传说:
相传古代龟兹国王与乐师在大山中倾听风声与水声,受其启发创作乐曲。这一典故成为成语的起源,体现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文学记载:
传统语境:
多用于诗文或评论中,强调通过观察自然获得创作灵感或审美体验,如:“《霓裳曲》听风听水,浑然天成”。
现代引申(较少见):
有解释认为可形容人观察细致、洞察力强(如提到),但此用法并非传统核心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听风听水”以自然之声为媒介,既体现古人对山水之美的感悟,也暗含艺术源于自然的哲思。其权威解释仍以赏玩景色或艺术创作为主,其他延伸义需谨慎使用。如需更多考证,可参考《碧鸡漫志》或唐代诗词原典。
听风听水是一个意喻,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风中听风声、在水边听流水声,借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
听(口部首,四画)风(风部首,九画)听(口部首,四画)水(水部首,四画)。
听风听水一词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篇:“游西山兮王乔,听风听水之声。”意为在西山徜徉游玩,聆听风声和流水声。
聽風聽水
古时候的写法为聽風聽水,与现代的写法基本相同。
他坐在山顶,闭上眼睛,聆听着风声和水声,心情宁静而安逸。
风景、听闻、水光、流水潺潺。
倾听自然、聆听大自然、欣赏山水。
熙攘喧嚣、匆忙忙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