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壤歌的意思、擊壤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壤歌的解釋

古歌名。相傳 唐堯 時有老人擊壤而唱此歌。 漢 王充 《論衡·藝增》:“傳曰:有年五十擊壤於路者,觀者曰:‘大哉, 堯 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堯 何等力!’”按,《藝文類聚》卷十一引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所引歌辭略異,末句作“帝何力於我哉!”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幼海議本》:“息風波,固皇圖,願見康衢《擊壤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擊壤歌》是中國古代一首極具代表性的民謠,其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定義與起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後由漢王充《論衡·藝增》及晉代《帝王世紀》等文獻記載。相傳堯帝時期,八九十歲老人在田間擊壤(一種投擲木塊的遊戲)而歌,展現百姓自給自足的悠然生活。所謂“擊壤”,指用木制玩具(前寬後窄,形如鞋)進行的投擲遊戲,兼具娛樂與勞動技能訓練功能。

二、内容解析
歌詞僅四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三、文化意義

  1. 農耕文明縮影:反映原始社會“天人合一”的勞作模式,成為研究上古經濟形态的重要文本;
  2. 政治隱喻:通過百姓“不知帝力”的叙事,側面印證儒家推崇的“無為而治”理想;
  3. 文學地位:被清代沈德潛《古詩源》列為中國詩歌起源,開創口語化、田園風民謠先河。

四、争議與演變
關于“擊壤”釋義存在兩說:一為敲擊土坯發聲(批判社會現象的載體),二為投擲遊戲(反映勞動技能)。曆代文人多取後者,将其逐漸符號化為田園牧歌的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擊壤歌的意思

《擊壤歌》是一首古代民歌,也是中國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它是由古人用來祈求豐收的歌曲。歌詞以擊壤的方式向神靈祈禱,希望能夠獲得豐收和平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擊壤歌的部首是“手”和“土”,其筆畫數為11畫。

來源

擊壤歌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中,起源于祭祀活動。人們在播種或谷物成熟前,通過擊打壤以示尊敬,并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幸福。後來,這種祭祀活動逐漸演化為一種歌曲形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擊壤歌。

繁體

擊壤歌的繁體字為「擊壤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擊壤歌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歌”的古代寫法為「揭」。因此,擊壤歌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擊壤揭」。

例句

1. 農民在田間唱着擊壤歌,期望來年能夠有一個豐收的季節。

2. 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中,擊壤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組詞

擊壤歌的組詞有:擊打、壤土、歌曲。

近義詞

擊壤歌的近義詞有:土地祈福歌、豐收頌歌。

反義詞

擊壤歌的反義詞為:不祈求、不吉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