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 颛顼氏 時五官之一,為木正。見 賈公彥 《〈周禮正義〉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 漢 服虔 注。又為《周禮》六官之一,掌禮法、祭祀。見《周禮·天官·小宰》。 唐 、 宋 、 明 、 清 司天官屬有春官正、夏官正等五官。 明太祖 立春夏秋冬官,謂之四輔。見《舊唐書·職官志二》、《宋史·律曆志》、《明史·安然傳》。
(2). 唐 光宅 年間曾改禮部為春官,後“春官”遂為禮部的别稱。 唐 杜甫 《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天老書題目,春官驗讨論。” 唐 皎然 《兵後送姚太祝赴選》詩:“名動春官籍,翩翩才少儔。” 明 歸有光 《亡友方思曾墓表》:“既一再試春官不利,則自叱而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拒媒》:“俺若不去呵,又怕他新錚錚春官匣印,硬選入秋宮院門。”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九上春官不第,鍵戶箸書,足不入城市。”
(3).舊俗在迎春儀式中扮演導牛者的角色。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迎春社火》:“次日打春,官給身錢二十七文,賞春官通書十本。” 清 李聲振 《百戲竹枝詞·春官序》:“﹝春官﹞以秃人扮之,冠帶而倒騎牛背,亦笑觀也。”
“春官”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官職名稱
禮部的别稱
唐代武則天改禮部為“春官”,後世沿用為禮部代稱。例如杜甫詩句“春官驗讨論”即指禮部官員審核科舉文章。
迎春儀式角色
明清民俗中,“春官”指迎春活動中的導牛者,常由秃頭之人扮演,倒騎牛背,象征春耕開始。
引申含義(成語)
現代詞典中,“春官”被引申為“官員職位不穩定”的比喻,源自其古代職能與季節更替的關聯。
春官的核心含義與禮制、農業相關,曆史演變中逐漸擴展出代稱禮部、民俗角色等意義。需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理解其指代。
春官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巳(xun),在左邊。它的右邊是軍(jun)部首。
春官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職名稱。它來源于中國傳統的禮制和官員分類系統。它代表了在春季期間負責管理和組織農業生産的官員。
在繁體字中,春官的寫法仍然是巳軍,沒有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春官的字形和現代寫法有些許區别。在古代,春官的寫法常見于古文字文猩猩。具體的古字寫法可以通過專業的古文字典查詢獲得。
下面是一個例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春官的用法:“春官是古代重要的職務,負責指導和管理農田的春季作業。”
與春官相關的詞彙包括春耕、春播、春天、農耕等。這些詞語都與春季農業生産相關。
那麼,春官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分别是什麼呢?春官在古代官員分類中屬于農業類别,因此可以将農官作為其近義詞。而與農官相對的,可以稱為非農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