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殳的意思、铁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殳的解释

古代兵器。铁制,长柄,一头有棱。《韩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战国 时铁的用途推广……没有锋刃的战争用具也开始用铁,如铁甲、铁杖、铁殳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殳是一种古代兵器,指由铁制成的殳类武器。殳在古汉语中属于“五兵”之一(即戈、矛、戟、殳、弓),主要用于战争中的打击或刺杀功能。铁殳的结构通常包括铁制头部和木质或金属柄部,形状类似长棍或矛,长度可达数米,适用于近战格斗。其名称中的“铁”强调材质坚硬,区别于其他材质的殳,如木殳或铜殳。在历史语境中,铁殳常见于周代至秦汉时期的军事装备,后被更先进的兵器取代。现代汉语中,该词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考古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形容古代战争场景。

铁殳的详细含义还包括其文化象征意义。在古代典籍中,它常被视为战士勇武的象征,例如在《周礼》等文献中记载为仪仗或实战武器。其使用方式以挥击和刺击为主,体现了古代冷兵器的设计特点。从语言学角度,“殳”字本身源自象形文字,描绘手持兵器的动作,而“铁殳”作为复合词,突出了材质的进化,反映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来源:《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铁殳(tiě shū)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1. 基本定义
    铁殳属于长柄打击类兵器,由铁制头部和长柄构成,头部通常为多棱形设计(如三棱或八棱),以增强破甲能力。其名称中的“殳”原指竹木制长兵器,铁殳则是金属材质的改进版本。

  2. 历史与用途
    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战国时广泛用于车战或步兵作战,《韩非子·南面》提到“铁殳”与盾牌配合使用,说明其兼具攻击与防御功能。后期逐渐演变为仪仗器具,象征军事权威。

  3. 结构特征

    • 材质:头部为铁制,柄部多为硬木或竹,长度可达3米以上。
    • 形制:头部无刃,依靠棱角撞击杀伤,部分铁殳末端带矛状尖刺,可刺击。
  4. 文化关联
    殳在先秦“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中占重要地位,铁殳的出现反映了冶铁技术对兵器发展的推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考古实物或具体战例,建议查阅权威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襃鄂鼻皶仓海草室倡议书差殊成基成世从颂綷蔡璀粲村舂蹎蹶夺胎换骨讹未耿耿于怀工娄孤篷鼓鞉何苦宏亮徊翔荒薉回合护送霁山疾世犒赐蜡享类验两当衫良针利官论帖旅力马兀民安国泰脑幕牉育配制辟辟铺垫亲仁善隣刃面生洲时殊风异属椑鼠技搜腰包苏联檀密突怒窝盘兀兀先君小夫消却澥宇惜老怜贫心慈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