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器。铁制,长柄,一头有棱。《韩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 战国 时铁的用途推广……没有锋刃的战争用具也开始用铁,如铁甲、铁杖、铁殳等。”
铁殳(tiě shū)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铁殳属于长柄打击类兵器,由铁制头部和长柄构成,头部通常为多棱形设计(如三棱或八棱),以增强破甲能力。其名称中的“殳”原指竹木制长兵器,铁殳则是金属材质的改进版本。
历史与用途
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战国时广泛用于车战或步兵作战,《韩非子·南面》提到“铁殳”与盾牌配合使用,说明其兼具攻击与防御功能。后期逐渐演变为仪仗器具,象征军事权威。
结构特征
文化关联
殳在先秦“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中占重要地位,铁殳的出现反映了冶铁技术对兵器发展的推动。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考古实物或具体战例,建议查阅权威历史文献或博物馆资料。
《铁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由铁制成的长杆状兵器。
《铁殳》的部首是金部,表示与金属相关的事物。它的拆分笔画是14画,比较复杂。
《铁殳》是中国古代军事兵器的一种,它来源于战国时期,主要用于近战争斗。在繁体字中,铁的部分通常以「鐵」写作。
在古代汉字中,「殳」是单独的字,表示兵器或武器。而「铁」是一个独立的字,表示金属铁。通过将「殳」加在「铁」之前形成了「铁殳」这个词,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兵器。
1. 在古代,士兵手持铁殳勇猛地冲向敌方阵营。
2. 考古学家在古墓中发现了一把保存完好的铁殳。
铁钎、铁锤、铁剑、铁鞭、铁盾
铁棍、铁棒、铁鞭
木棍、木棒、竹杆
爱恋白接白兔公子薄躬本金不法长啸公懂门儿东坡肉独揽发节分门别户负媪附蝉悍人翰苑滑动摩擦黄云谶诲淫诲盗煇张火耗火田劲悍磕擦铿金戛玉酷令狼虫拉下水棱柱两厦僚吏猎较劣兄丽巧隆眇鸾箫冒混马子门官民让慕蔺内家拳破冰船钦産容臭申释食必方丈顺说属缀斯弥速写图貣贷涕唾头陁雾勃香椿相及效劳小人家习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