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稊稗的意思、稊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稊稗的解釋

一種形似谷的草。《莊子·知北遊》:“ 東郭子 問於 莊子 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 曰:‘在稊稗。’” 唐 元稹 《酬樂天東南行詩》:“薰蕕任盛貯,稊稗莫超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稊稗"為漢語複合詞,由"稊"與"稗"兩個名詞構成,均指代禾本科雜草。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莊子·秋水》"似稊米之在太倉",後經演化形成雙重指代關系,具體包含三層含義:

  1. 植物學定義 指稗草類植物,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齊民要術》記載:"稊似禾而實細,稗草雜生稻田",兩者均為危害農作物的惡性雜草,尤以稗草具極強繁殖力,其籽實常混入稻谷影響收成。

  2. 哲學隱喻 道家典籍中常以"稊稗"喻指微小存在。《莊子·知北遊》用"稊稗"比拟道在萬物中的普遍性,如郭象注:"若稊稗之在太倉,毫末之在馬體"。北宋《太平禦覽》卷九百九十七引《淮南子》注:"稊米,米之細者",延伸出事物相對性的辯證思維。

  3. 文學意象 詩詞中多借"稊稗"表達卑微生物的頑強生命力。蘇轼《稼說》雲:"如五谷必得稊稗而後茂",清代朱彜尊《鴛鴦湖棹歌》注:"水濱多稊稗,秋深子黑如黍",皆突顯其逆境生長的特性。該意象在《本草綱目》谷部亦有收錄,李時珍稱其"結實小于黍粒"。

此詞在《漢語大字典》中被标注為"生僻書面語",現代多用于哲學讨論與文學創作領域。相關考釋可參考中華書局《莊子集釋》、農業出版社《中國農學史》等權威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稊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í bài(非誤讀的 dì bēi),由兩種雜草名稱組合而成,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和比喻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植物學定義

    • 稊(tí):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形似谷子但籽粒較小,常生長于農田。
    • 稗(bài):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外形與稻子相似,但籽粒品質低劣,是稻田主要害草。
      兩者均與農作物争奪養分,影響收成,故被視為有害植物。
  2. 詞源與結構
    “稊稗”為并列結構,原指混雜在糧食作物中的雜草,後衍生出比喻義。


二、比喻意義

  1. 混雜不純的事物
    如《莊子·知北遊》中“道在稊稗”,以稊稗的普遍性比喻“道”存在于微小事物中。
    現代語境中可指團隊中不合格成員、産品質量問題等。

  2. 徒有其表或低劣之物
    因稗草與稻子外形相似但無實用價值,常比喻看似美好實則無用的人或事物。

  3. 微小與謙遜的象征
    如成語“太倉稊米”,以稊的渺小比喻事物在宏大背景中的微不足道。


三、文化與應用


四、常見誤讀與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莊子》及唐代詩詞相關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棓白頭疊雪巴俚暴斂橫征珤器倉胥朝座川端康成出幽升高竄掇大檢查當務之急點厾放殺煩急蕃酋否敗冠雀海沂黃胖摏年糕胡燕劍術戒石銘鲸甲精銀久假不歸卷懷絶糧開埠跨進撂手臨川羨魚李益疾理語龍鉢猛起眇質民不堪命冥無木椹難解難入佞讇獰惡遣發青霧榷采擾毅喪食禅化食肉寝皮說是非慝禮同惡相求讬蒙唾辱枉死愁城缿筩仙袂笑窩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