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拿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金和尚》:“後本師死,稍有遺金,捲懷離寺,作負販去。”
(1).語本《論語·衛靈公》:“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劉寶楠 正義:“卷,收也。懷,與‘褱’同,藏也……卷而懷之,蓋以物喻。”後以“卷懷”謂藏身隱退,收心息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 清 恽敬 《遜庵先生家傳》:“然前既卷懷不用矣……欲藉烏合之衆,陸梁進退,與天命争衡,先生之知豈出此。”
(2).指包容。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考 景皇帝 含道居貞,卷懷前代。”
(3).退避,斂迹。《舊唐書·畢師铎傳》:“或謂 師鐸 曰:‘若 秦彥 作帥,則 楊行密 朝聞夕至。如 高令 復帥,外寇必自卷懷。’”
“卷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藏身隱退,收斂心志
源自《論語·衛靈公》:“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其中“卷”指收起,“懷”指隱藏,比喻在亂世中收斂才能、退隱避世。例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用“卷懷”描述文人隱退的狀态。
包容或退避
引申為包容前代(如南朝沈約的碑文用例),或指退避、斂迹(如《舊唐書》中“外寇必自卷懷”)。
部分低權威來源(如、3)将“卷懷”解釋為“心情激蕩”,實為誤讀。權威典籍均指向“隱退/收斂”義,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文心雕龍》相關注釋。
卷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卷」和「懷」。
「卷」是一個三點水的字,是一個形旁,它描繪了紙或其他材料被卷起來的形狀。卷的意思包括「卷起、蜷曲」等。它的拆分部首是「冊(冊子)」「巾(巾帼)」。
「懷」是一個人體的部位,也是一個字形。它拆分部首有「忄(心)」「艹(艸、艹)」,意思是心中有所抱懷和思念。它的意思包括「心中、思念、承載」等。
「卷懷」一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詩句,指形而上的情感和思緒,泛指心緒起伏、紛繁複雜。它常常用來形容人們深思熟慮、思考周密的心情。
在繁體字中,「卷懷」的寫法保持不變,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卷懷」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先秦時期的甲骨文中,「懷」部分被寫成「心」,但是,這個用法後來逐漸改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卷懷」一詞的例句:
1. 他心懷卷懷,思緒萬千。
2. 詩人筆下的山水卷懷,令人陶醉。
3. 他的作品充滿了卷懷與哲思。
4. 她的演講激蕩人心,卷懷萬端。
與「卷懷」相關的組詞包括:
- 心懷:表示心中抱有某種感情或思緒。
- 卷曲:表示物體被卷起或彎曲的狀态。
- 懷抱:表示擁抱、抱抱或心中抱着某種感情。
與「卷懷」相近義的詞語有:
- 心緒起伏:表示心情波動、情緒變化。
- 紛繁複雜:表示事物複雜多變、繁瑣紛亂。
- 思緒萬千:表示思緒豐富、思考衆多。
與「卷懷」相反義的詞語有:
- 平靜甯和:表示心情平和、無波動。
- 簡單明了:表示事物簡單、易懂。
- 思緒清晰:表示思緒連貫、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