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人材的奏章;舉薦文書。 宋 曾鞏 《送宣州杜都官》詩:“薦章交論付丞相,士行如此宜名卿。”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謝倅之臨安》詞:“聖天子,方側席,選豪英。日邊仍有知己,應剡薦章間。” 清 趙翼 《讀方于詩》詩:“處處乞薦章,誓以殺身報。”
“薦章”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推薦人才或文章的正式文書,常見于奏章、舉薦信等形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形式表彰或舉薦某人才能或貢獻(、)。
來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如今“薦章”一詞使用較少,但在研究古代制度或文學時仍會涉及,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其作用。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案例,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薦章》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推薦、舉薦有才能的人或文書。通常用來形容對人才的認可和贊賞。
《薦章》由“艹”部和“章”部組成。
“艹”是指“艸”部,又稱為“草字頭”,表示與草有關的事物。該部首的拼音為“cao”,總筆畫數為3畫。
“章”是一個獨立的漢字,拼音為“zhang”,總筆畫數為11畫。
《薦章》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作為文學之類的一種分類。後來逐漸引申為推薦、舉薦有才能的人或文書的意思。
《薦章》的繁體字為「薦章」。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異。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候《薦章》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如以《說文解字》所記錄的古字形為例,其部分字形可以是「薦」和「章」的組合,「薦」部分帶有草的形狀,而「章」部分則和現代一樣。
1. 他寫了一封《薦章》,推薦了一位年輕的天才畫家。
2. 這份《薦章》毫無疑問會為他的職業生涯帶來更多機會。
組詞:推薦、贊賞、表彰
近義詞:舉薦、推舉、才能
反義詞:唾棄、批評、指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