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舍棄。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一折:“我救了你老性命死裡重生,怎割捨得不肯把肉身陪待?”
(2).拚着,豁出去。 元 楊梓 《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我割捨得發一會兒村,使一會兒狠。”亦作“ 割捨的 ”、“ 割捨了 ”。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二折:“我着這粉臉兒搭救你女骷髏,割捨的一不做二不休,拚了個由他咒也波咒。” 元 張國賓 《薛仁貴》第二折:“割捨了一不做二不該,我打這廝千自由百自在。”
“割舍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主動舍棄的智慧
指能夠明智地放棄個人得失,不執着于眼前利益,體現“有舍有得”的智慧。例如在利益選擇時,放棄次要的以換取更大收獲()。
豁出去的決心
在特定語境中,表示“拼着、豁出去”,帶有果斷甚至決絕的态度。例如元曲中“割舍得發一會兒村,使一會兒狠”(形容發狠時的狀态)()。
古典文學中的應用
元代戲曲常用此詞表達情感或行為上的極端選擇。如《窦娥冤》中:“怎割舍得不肯把肉身陪待?”體現被迫舍棄的無奈();《救風塵》中“割舍的一不做二不休”則展現豁出去的決心()。
近義詞與結構
與“割舍的”“割舍了”等詞互通,均由“割舍(舍棄)”和“得(獲得/行動)”組成,強調取舍的雙向性()。
現代語境中,其核心仍圍繞“主動舍棄”,但更側重智慧層面的權衡,例如:“面對誘惑時需割舍得,才能專注于長遠目标”()。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典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