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调胹的意思、调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调胹的解释

烹调食物。喻治理政事。 宋 王安石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博闻该见有志之士,补苴调胹,冀以就完而力不足,又无可为之地,故终不得。” 宋 王安石 《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诗:“ 刘郎 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中“调胹”为古汉语复合词,由“调”“胹”二字构成。《说文解字》释“调”为“和也”,指调和滋味(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子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即其义。《说文》释“胹”为“烂也”,段玉裁注“谓熟之甚也”(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楚辞·招魂》有“胹鳖炮羔”之记载。

二字合称见于宋代文献,《集韵·平声·尤韵》引《博雅》云:“调胹,烹煮也。”其核心义指通过调和五味与火候控制完成烹饪工序。清代朴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特别指出:“调谓齐其味,胹谓致其熟,二者相须乃成馔。”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比喻对事物的精心培育与调理,如章炳麟《訄书》中“政令调胹,犹鼎鼐之和”。

网络扩展解释

“调胹”是汉语成语“补苴调胹”中的一部分,读音为tiáo ér(调:第二声;胹:第二声)。具体解释如下:

字义拆分

  1. 调(tiáo)
    指“调和、调味”,本义为调整味道或处理食材的工序,引申为对事物的加工、修饰。在“调胹”中,强调通过调整使事物更完善。

  2. 胹(ér)
    本义为“煮熟”,古时多指通过烹煮使食物变得适口,后引申为对事物进行精细加工,使其趋于完美。

整体含义

“调胹”原指烹饪中调味与煮熟的工序,后比喻对文章、理论等反复加工润色,使其更加完善。例如:

补充说明

该词常与“补苴”(修补缝隙)连用,组成成语“补苴调胹”,强调通过修补和调整使事物达到完美状态,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枉白首一节颁犒背子辩斗不辟斧钺逋迁侧杀抄道陈故弛紊踹匠瑳磨蹈波登进多累废历汾阴鼎广漠惯习规制毂辘鹰华辞淮甸兼之蟭螟脚心朝天夹杂井陉口尽可能进谢旧馆浚谷科第出身刢利满假梅村体煤矿美盼密谈迁官铅字乔样清矫毬头蚯蚓窍乳柱折槛省閲石椁说听司册铁局渟潆媮馁晚嫁未尝协从席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