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仗義起兵。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上:“ 平陽公主 聞 高祖 起義 太原 ,乃於 鄠 司竹園 招集亡命以迎軍,時謂之娘子兵。”
(2).指軍隊反正,以從義師。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 蕭隊長 接着說道:‘“中央軍”插翅也飛不過來了,除非起義,投降,或是做俘虜,他們别想過來了。’”
(3).指顯露文意。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一曰微而顯,文見於此,而起義在彼。”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九·富字義非》:“《禮記·祭義》註曰:‘臣能世祿曰富’,未嘗以‘田’字起義。”
“起義”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主要涵蓋曆史、軍事和文學等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反抗壓迫的武裝鬥争
指人民或軍隊為反抗反動統治、争取解放而發動的武裝暴動。例如:秋收起義()、南昌起義()。
敵方軍隊投誠正義一方
非正義集團的部分武裝力量或個人轉變立場,加入革命陣營。例如解放戰争期間國民黨軍隊的投誠()。
文學創作中的引申義
在寫作中,“起義”可指通過文字隱含深層意義,如晉代杜預提出的“文見于此,起義在彼”()。
起義與“革命”“運動”的區别:起義更強調武裝行動,革命側重根本性變革,運動則指有組織的群衆活動()。
如需更多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起義是指人民或少數人為了反抗統治者或不公正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等而發動的武裝或非武裝的行動。
《起》字的部首是“走”,筆畫數為10。
《義》字的部首是“丶”,筆畫數為3。
起義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乾卦》中,作為動詞使用,表示“起初的樣子”。後來逐漸演變為表示人民的反抗行動。
繁體字中,起義的寫法為「起義」。
古代的起義字寫作「起虧」、「乞揚」等形式。
1. 在封建社會,農民起義是反抗壓迫的重要手段。
2. 這次起義表明人民對不公平待遇已經忍無可忍。
起義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以下詞語:
起義軍、發起起義、武裝起義、農民起義、工人起義等。
起義的近義詞有:反抗、造反、革命。
起義的反義詞有:順從、服從、妥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