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ery grieved] 喻非常悲痛
形容極度悲痛。 晉 幹寶 《搜神記》卷二十:“ 臨川 東興 ,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歸。猿母自後逐至家。此人縛猿子於庭中樹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頰向人,欲乞哀狀,直謂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擊殺之,猿母悲喚,自擲而死。此人破腸視之,寸寸斷裂。” 唐 白居易 《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異鄉易得離愁病,妙藥難醫腸斷人。”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腸斷,以為從此要嘗些人生失望與悲哀的滋味。”
“腸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極度的悲痛或哀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傳說故事
據《搜神記》記載,東晉時期有人捕獲幼猿,母猿追趕至其家,目睹幼猿被殺後悲鳴自盡。剖腹後見其腸已“寸寸斷裂”,後人以此比喻悲痛至極。
文學引用
“腸斷”通過誇張的生理反應(腸子斷裂)來具象化抽象情感,是漢語中典型的以身體器官喻情的表達方式。
《腸斷》是一個常見的成語,形容極度傷心、痛苦或悲痛至極的境地。它的意思是心情極度痛苦,猶如腸子被扭斷一樣。
《腸斷》的拆分部首是肉字旁,部首筆畫數為6畫。其中,“肉”字與“中”字的結構相似,由兩橫一豎一撇一點組成。
《腸斷》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孔子去,殷人送之。逢于牛渚之浦,即坐而哭。左右曰:‘豈有哭于牛渚之浦者乎?’子貢曰:‘有之。腸斷焉。’”
這句話意思是孟子送孔子時泣别,肚腸感到痛苦,心髒感到痛苦。
《腸斷》的繁體字為「腸斷」。
在古代,特别是漢字發展的早期,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腸斷》在古代的寫法為「腸斷」,字形更為繁複。
1. 聽到這個消息,她的心裡覺得腸斷。
2. 他的離去讓我覺得腸斷,如同失去了一切。
腸斷的相關組詞有:胸膛碎、心碎肺腑、痛徹心扉等。
與《腸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心碎、痛心、悲痛等。
與《腸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歡喜、快樂、幸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