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正耿介。《晉書·王沉傳》:“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賞勸,将恐拘介之士,或憚賞而不言;貪賕之人,将慕利而妄舉。”
拘介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拘”與“介”二字合成,形容人的品格剛正不阿、堅守節操,不隨波逐流。以下從字義、文獻用例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本義為“限制”“約束”,引申為“堅守原則”。《說文解字》釋:“拘,止也。”強調對行為的自我規束,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拘士系俗”即指士人受世俗束縛。
本義為“堅硬”“耿直”,《說文解字》注:“介,畫也”,後引申為“孤高”“不妥協”。如《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指不因權位改變操守。
拘介意為剛直守節、不趨附權勢,多見于魏晉至唐宋文獻:
“玄志在拘介,時枉于當塗。”
描述傅玄性格剛正,不屈從權貴(“當塗”指掌權者)。
“朗性拘介,不治産業。”
指周朗清廉自持,不營私財的品格。
“謂守正不阿,廉潔自持。”
強調其道德内核為堅守正道與廉潔自律。
該詞承載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參考資料來源(因古籍原典無直接鍊接,标注權威文獻及工具書):
“拘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守正耿介,多用于形容人廉潔正直、不隨波逐流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出處與語境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王沉傳》:“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賞勸,将恐拘介之士,或憚賞而不言;貪賕之人,将慕利而妄舉。”
此處的“拘介之士”指因顧忌獎賞而保持沉默的正直之人,與“貪賕之人”(貪圖利益者)形成對比。
結構與用法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文雅的表達,常見于對曆史人物或特定品格的描述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晉書》原文或相關古籍解析。
纏礙成天際觸目皆是辍駕刺殺旦疵失叢擁村井大叫喚殚述雕鹗樊橑豐端逢七伏爾加河該該膈肢窪旱災咶咶艱勤介旅骥馬景夕糾轄浚瀉老衲連綿躐登裂石流雲陵崗柳子戲魯男砢确孟博登車冥迷憫恤敏智哪門子骈趾平民遷葬氣不憤七亡商律深醇神工釋卷侍僮疏涼豎琴祀禱死裡逃生碎催談演逃釋投其所好猥拙限盡小解歇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