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古代哲學與軍事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公孫丑下》和《孫膑兵法·月戰》。其核心含義是:成功需要自然條件、地理優勢和人心團結三者的協同作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天時
指自然氣候、時機或外部環境條件。古代多指作戰時的有利季節、天氣,如冬季河水結冰便于行軍;現代引申為時代機遇、市場趨勢或政策環境。
地利
指地理優勢或資源條件。古代強調山川險要、易守難攻的地形(如三國時期蜀漢據守益州);現代可指商業選址、物流網絡或區域資源禀賦。
人和
即人心向背與内部團結。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強調民心凝聚是成功關鍵。現代應用中,體現為團隊協作、企業文化或社會支持度。
商業領域
個人發展
這一概念強調成功需綜合内外部條件,尤其突出“人和”的決定性作用,其思想至今在軍事、商業、管理等領域具有指導意義。
《天時地利人和》是一個成語,意為各種有利于成功的因素和條件都齊備。
《天時地利人和》的部首拆分為:一日言
天:拼音tian,部首一,筆畫4
時:拼音shi,部首日,筆畫10
地:拼音di,部首土,筆畫6
利:拼音li,部首刂,筆畫7
人:拼音ren,部首亻,筆畫2
和:拼音he,部首口,筆畫8
《天時地利人和》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韓策一》這部曆史文獻中,原文是:“臣聞大将不飲酒食肉,稱病以養志。大将雖不飲酒食肉。然成名利之時,不可使偏。有為一器者不利也。天時地利人和者勝。”意為成功的關鍵在于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的繁體寫法為《天時地利人和》。
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天”字的古體為“大”字加一橫;“時”字的古體為“日”字加“寸”;“地”字的古體為“土”字加“玉”;“利”字的古體為“刂”字加“祿”;“人”字的古體為“亻”字加“雲”;“和”字的古體為“禾”字加“口”。
1. 在這次比賽中,我們勝利了,因為我們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
2. 創業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
天道、時機、地貌、利害、人類、和諧
天作之合、天時地利人和、時宜逢時、人和物利、四時興隆
天逆地乖人不和、非時地劣人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