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古代哲学与军事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孟子·公孙丑下》和《孙膑兵法·月战》。其核心含义是:成功需要自然条件、地理优势和人心团结三者的协同作用。以下是详细解释:
天时
指自然气候、时机或外部环境条件。古代多指作战时的有利季节、天气,如冬季河水结冰便于行军;现代引申为时代机遇、市场趋势或政策环境。
地利
指地理优势或资源条件。古代强调山川险要、易守难攻的地形(如三国时期蜀汉据守益州);现代可指商业选址、物流网络或区域资源禀赋。
人和
即人心向背与内部团结。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民心凝聚是成功关键。现代应用中,体现为团队协作、企业文化或社会支持度。
商业领域
个人发展
这一概念强调成功需综合内外部条件,尤其突出“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其思想至今在军事、商业、管理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成语,意为各种有利于成功的因素和条件都齐备。
《天时地利人和》的部首拆分为:一日言
天:拼音tian,部首一,笔画4
时:拼音shi,部首日,笔画10
地:拼音di,部首土,笔画6
利:拼音li,部首刂,笔画7
人:拼音ren,部首亻,笔画2
和:拼音he,部首口,笔画8
《天时地利人和》最早出现在《战国策·韩策一》这部历史文献中,原文是:“臣闻大将不饮酒食肉,称病以养志。大将虽不饮酒食肉。然成名利之时,不可使偏。有为一器者不利也。天时地利人和者胜。”意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具备天时、地利和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的繁体写法為《天時地利人和》。
古时候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天”字的古体为“大”字加一横;“时”字的古体为“日”字加“寸”;“地”字的古体为“土”字加“玉”;“利”字的古体为“刂”字加“禄”;“人”字的古体为“亻”字加“云”;“和”字的古体为“禾”字加“口”。
1.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胜利了,因为我们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2. 创业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天道、时机、地貌、利害、人类、和谐
天作之合、天时地利人和、时宜逢时、人和物利、四时兴隆
天逆地乖人不和、非时地劣人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