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壇的意思、天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壇的解釋

[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建築。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

詳細解釋

(1).封建帝王祭天的高台。《宋書·禮志三》:“ 光武 建武 中,不立北郊,故後地之祇常配食天壇。”《南齊書·禮志上》:“郊為天壇。”

(2). 王屋山 的絕頂,相傳為 黃帝 禮天處。 唐 杜甫 《昔遊》詩:“ 王喬 下 天壇 ,微月映皓鶴。” 仇兆鳌 注:“ 王屋山 絶頂曰 天壇 。” 宋 陳師道 《談叢》卷十八:“ 王屋 天壇 ,道書雲 黃帝 禮天處也。”

(3).指 北京 的天壇,為 明 清 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之處。始建于 明 永樂 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封建時代祭祀建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壇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建築的代表,其名稱與功能緊密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天:

    • 本義指天空、宇宙,引申為自然界的主宰、神靈居所。在傳統文化中,“天”是至高無上的崇拜對象,象征秩序與權威。
    • 來源:《說文解字》釋“天”為“颠也,至高無上”,《康熙字典》進一步注解為“萬物之祖,百神之君”。
  2. 壇:

    • 指古代祭祀、盟誓用的高台,以土石築成。《說文解字》釋“壇”為“祭場也”,《禮記·祭法》注“封土曰壇”,強調其作為神聖儀式的空間載體。

二、專有名詞釋義

天壇特指位于北京南部、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皇家祭壇建築群,是明清兩代帝王舉行“祭天”“祈谷”大典的場所。其核心含義包括: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曆史功能

    據《明史·禮志》載:“冬至祀天子圜丘”,天壇圜丘壇為帝王祭天專用,其三層台面、欄闆數量均按陽數(奇數)設計,呼應“九重天”概念。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

  2. 建築意義

    天壇的規劃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布局原則,其軸線設計、空間序列體現“天人感應”思想。

    來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建築史》。

  3. 現代價值

    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天壇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評價其為“中國古代宇宙觀的獨特見證”。

    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世界遺産名錄檔案。

四、結語

“天壇”一詞,既承載了漢字本義中“祭天高台”的原始内涵,又特化為中國禮制建築的巅峰之作,成為中華文明“敬天崇禮”精神的物質象征。其名稱與功能的統一,深刻反映了傳統文化中自然崇拜與政治儀典的融合。

網絡擴展解釋

天壇是中國古代皇家祭祀建築的代表性遺存,現從定義、曆史、建築和文化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

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天、祈谷的皇家祭祀場所,始建于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位于北京外城東南部(現東城區),占地面積約273公頃。其名稱源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天地分祀制度,此前稱"天地壇"。

二、曆史沿革

  1. 營建背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仿南京舊制建造,彰顯"皇權天授"的政治理念。
  2. 重大改建:
    • 1530年(嘉靖九年)天地分祀,正式定名"天壇"
    • 清乾隆年間(1736-1795)擴建祈年殿,改為三重檐藍琉璃瓦頂,形成現存形制。

三、建築特征

  1. 空間布局:
    • 整體呈"回"字形,北圓南方象征"天圓地方"
    • 中軸線串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大核心建築
  2. 數字象征:
    • 圜丘壇三層台基,每層鋪九圈石闆,每圈遞增九塊,體現"九五至尊"
    • 祈年殿28根立柱對應星宿(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

四、文化内涵

  1. 政治象征:通過冬至祭天、孟春祈谷等儀式,強化"君權神授"的統治合法性。
  2. 哲學體現:建築群整體設計貫穿"天人合一"宇宙觀,回音壁、三音石等聲學構造展現古人智慧。

現狀:1961年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産,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築群。

别人正在浏覽...

暗考奧雅八綱逼截筆籥餐啗蟬蛻撐扛承序翅翰從心粗茶淡飯逮逮丹跸盜寇稻香颠堕飜手富貴不能淫膚撓嘎巴脆概算告止幡根絕躬耕樂道觀傩鼓險旱秧田澒洞胡撲掩旌旄既夕克實空泛誇父追日吏最躘踵鸾衡鳴聲摩擦力囊封撚度錢布千裡之隄,潰于蟻穴竅脈欽伏青霭青荷軟耳上直聲張手無縛雞之力霜蝶梳弄外來貨誣枉下火鄉僻獻斟嚣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