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旌旄的意思、旌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旌旄的解釋

(1).軍中用以指揮的旗子。 漢 劉向 《說苑·權謀》:“有狂兕從南方來,正觸王左驂,王舉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 唐 李頻 《陝府上姚中丞》詩:“ 關 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

(2).泛指旗幟。 宋 蘇轍 《送呂希道少卿知滁州》詩:“長恠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馬列旌旄。” 清 恽敬 《新喻縣文昌宮碑銘》:“是日肇祀於新宮,牲腯酒馨,旌旄從風。”

(3).借指官兵。 唐 杜甫 《喜聞官軍已臨賦境二十韻》:“ 秦 山當警蹕, 漢 苑入旌旄。” 清 吳偉業 《避亂》詩之六:“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旌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曆史淵源的複合詞,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以牦牛尾或羽毛裝飾旗杆頂端的旗幟,後泛指軍旗或儀仗用旗。

二、功能與象征

  1. 軍事用途

    作為指揮旗,用于戰場號令軍隊。如《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旌旄所指,三軍皆動”,體現其軍事指揮功能。

  2. 禮儀象征

    漢代使節持“節旄”出使,旌旄成為國家權威的象征。《漢書·蘇武傳》中“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即為例證。

三、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借指軍隊、權柄或顯赫地位。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中“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以旌旄烘托軍陣威嚴;白居易《長恨歌》“翠華搖搖行複止,西出都門百餘裡”,暗含帝王儀仗的旌旄意象。

四、字形演變

“旌”從“㫃”(旗幟)、“生”聲;“旄”從“㫃”、“毛”聲,二者均屬形聲字。甲骨文與金文中已有類似旗幟的象形符號,印證其源流久遠。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 說文解字(注音版)[M]. 中華書局, 2015.
  3.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第三版)[M]. 四川辭書出版社, 2020.

網絡擴展解釋

“旌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1. 軍事指揮用途 指古代軍隊中用于指揮的旗幟。 如漢劉向《說苑·權謀》記載周昭王用旌旄指揮射手射殺犀牛,唐代李頻詩句“闕下授旌旄”也印證了這一軍事功能。

2. 廣義的旗幟象征 泛指各類旗幟,尤其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儀仗或場景描寫的元素。 如宋蘇轍詩句“五馬列旌旄”、清恽敬文中“旌旄從風”等,均用其泛指旗幟的意象。

3. 借代軍事力量 通過借代手法指代官兵或軍隊。 如白居易詩句“半路授旌旄”即用旌旄象征兵權,唐代崔泰之“旌旄出洛畿”則暗指出征的軍隊。

補充說明

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權威釋義及曆代文獻用例,如需具體詩文出處可參考《全唐詩》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燦亮摚突鹑火躭閣雕心鴈爪底作阇婆鹗立珥絲飛謀薦謗竿頭日上格目圪渣灌暢鬼奴和驩澒濛虹玉化及豚魚胡面子降箕教育方針價值連城結聯機解金蟲荊州筋疲力盡記問款留寬肆攬凳雷逝梨筒流行色龍豬攣曲辘轳韻密靜馍馍嗛退七方十齊青劍覰便鵲石上項生結時局事為壽聯束杖理民司詭私觐司録宿止苔暈問接孝童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