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ander and wrong] 誣謗冤枉别人
栽贓誣枉
誣陷冤枉。 漢 荀悅 《王商論》:“無過猶見誣枉,而況敢有罪乎?閉口而獲诽謗,況敢直言乎?” 宋 歐陽修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銘序》:“而 師魯 與時賢士多被誣枉得罪,君歎息憂悲發憤,以謂生可厭而死可樂也。” ********* 《給臧克家先生信》:“你誣枉了我,當我是一個蠹魚,不曉得我是殺蠹的芸香。”
“誣枉”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新唐書·李邕傳》:
“複坐誣枉,且得罪,天子識其名,诏勿劾。”
(因被誣陷冤枉而獲罪,後因皇帝知其名而赦免。)
《初刻拍案驚奇》:
“是一個少年官人,因仇家誣枉,失了官職。”
(描述官員因他人誣告而失去職位。)
現代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新唐書》《初刻拍案驚奇》等文獻。
誣枉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言(yán)和木(mù)。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言部的筆畫數為7,木部的筆畫數為4。
誣枉指的是無中生有地指責、诋毀或陷害别人,對他人進行不公正的指責或誣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早期用于形容誣告他人或錯誤的指控。
誣枉的繁體字為「誣枉」。在繁體字中,誣枉的言部被寫作「誣」(wū),木部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誣枉并沒有固定的标準寫法。由于漢字的演變和人們的書寫習慣的影響,其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變化。
1. 他被人誣枉成了小偷,但是事實上他從來沒有偷過東西。
2. 那個公司因為對競争對手進行惡意的誣枉而被起訴。
誣謊、枉法、枉然、誣蔑。
近義詞:誣告、毀謗、诽謗。
反義詞:真實、正直、正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