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歌的意思、踏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歌的解釋

[Ta-ge, singing and dancing at once] 傳統的群衆歌舞形式。古代很多民族都有。共同的特征是集體性,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牽手或搭肩,上身動作不多,主要是腳下的舞步變化,邊歌邊舞

詳細解釋

亦作“蹋歌”。1.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 唐 儲光羲 《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資治通鑒·唐則天後聖曆元年》:“尚書位任非輕,乃為虜蹋歌。” 胡三省 注:“蹋歌者,連手而歌,蹋地以為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記得昨宵踏歌處,有人連臂唱刀鐶。” 鄧拓 《憶多姿·趕集》詞:“最是春風吹舞衣,踏歌如夢飛。”參見“ 踏地 ”。

(2).指行吟;邊走邊歌。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李白 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歌”是中國古代一種傳統歌舞形式,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内涵:

一、基本定義

踏歌是一種集體性歌舞,參與者通過連臂牽手或搭肩圍成圓圈/隊列,以腳踏地為節拍,邊歌邊舞。其特點是上身動作少,注重腳下節奏變化,形成獨特的韻律感。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可追溯至漢代,如《西京雜記》記載戚夫人“相與連臂,踏地為節”。
  2. 興盛于唐代:成為宮廷與民間共賞的表演形式,李白《贈汪倫》中“忽聞岸上踏歌聲”即描述此場景。
  3. 民族傳承:至今在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中仍有保留。

三、形式特點

四、文化意義

踏歌不僅是娛樂方式,更承載着群體凝聚力和文化認同。其歡快節奏與協作形式,常被用于祈求豐收、慶祝勝利或傳遞祝福。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描寫或民族舞蹈的現代演繹,可參考《資治通鑒》《梁書》等曆史文獻,或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歌》的意思

《踏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踩着節奏跳舞或行走。它常常用來形容歡快的舞蹈或一種自由自在的步行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歌》的部首是“足”,它表示與腳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踏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舞蹈文化。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踏”和“歌”。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踏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存在一些差異。但是,《踏歌》這個詞的基本形狀與現代漢字保持一緻。現代寫法為“踏歌”,古代寫法也是如此。

例句

1. 小明聽到歡快的音樂後,不由自主地踏起了歌。
2. 他們手牽着手,在花海中歡快地踏着歌。

組詞

1. 踏步:跨一步行走或行進。
2. 踏青:春天時節外出遊玩或郊遊。
3. 踏實:安心而勤奮,不浮躁或不穩定。
4. 踏進:伸進,進入或踏足某個地方。

近義詞

1. 飛舞:形容優美地跳舞或翩翩起舞。
2. 穿梭:行走或移動,形容快速的行動或進程。

反義詞

1. 遲緩:行動緩慢或步調放慢。
2. 停止:行動或運動暫停,不再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