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鉗和釱,古代的兩種刑具。《漢書·陳萬年傳》:“或私解脫鉗釱,衣服不如法,輒加罪笞。” 顔師古 注:“鉗在頸,釱在足,皆以鐵為之。” 南朝 梁武帝 《贖刑诏》:“鉗釱之刑,歲積於牢犴。” 唐 司空圖 《澤州靈泉院記》:“ 六祖 親授,捩其鉗釱;長老繼作,磨昏抉瞶。”《陳書·後主紀》:“剽悍輕侮,理從鉗釱。” 明 唐順之 《興國州同知徐公墓志銘》:“一切以鞭箠鉗釱從事,猶不能集。” 清 錢謙益 《如此過兩年》詩:“四季皆慘悽,六時自鉗釱。”
鉗釱是古代兩種刑具的組合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結構組成
用途
二者常配合使用,用于拘束重刑犯,防止逃脫。如《漢書·陳萬年傳》記載,犯人私解鉗釱會被加重刑罰。
以上内容綜合自《漢書》、南朝文獻及權威字典解釋。
鉗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用來夾取、固定或夾緊物體的工具。它可以指代夾子、鉗子等工具。
鉗釱的部首是钅,即金屬。它的筆畫數為11。
鉗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中。最初的形狀是钅和杆的結合,表示金屬杆。後來演變成現在的鉗釱,用來表達夾取或固定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鉗釱可以被寫作鉗鐱。
在古代,鉗釱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有一種古代的寫法是“釆”,其中釆代表着竹子,意為用竹子制成的夾子。這種寫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器物制作和生活方式。
1. 他用鉗子夾住了釘子,然後開始敲打。
2. 這把修腳鉗采用了優質的鋼材,非常耐用。
1. 鉗制:指用鉗子夾取或固定物體。
2. 鉗工:指從事鉗工制造和操作的專業人員。
3. 鉗口:指鉗子夾口的大小。
1. 鉗子:指用來夾取物體的工具。
2. 夾子:指用來夾住或固定物體的器具。
放開:指沒有任何夾緊或固定物體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