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轡筴 ”。1.禦馬的缰繩和馬鞭。《管子·小稱》:“ 造父 有以感轡筴,故遫獸可及,遠道可緻。”《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恣欲於馬者,擅轡筴之制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無轡筴而禦奔馬,棄柂櫓而乘輕舟,未見其可也。”
(2).比喻控制的工具。《後漢書·虞诩傳》:“今其衆新盛,難與争鋒。兵不猒權,願寬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下堕則上崩,故傾穨莫之扶也,於是轡策去於我手,神物假而不還,力勤財匱,民不堪命。”
“辔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進行解釋:
字面含義
指禦馬時使用的缰繩(辔)和馬鞭(策),是古代駕馭馬匹的工具。
比喻義
引申為控制、管理的手段或工具,常見于文獻中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掌控。
《管子·小稱》
“造父有以感轡筴,故遫獸可及,遠道可緻。”
(通過缰繩和馬鞭的控制,可驅使馬匹到達遠方。)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恣欲於馬者,擅轡筴之制也。”
(強調對工具的主導權決定對馬匹的控制。)
《後漢書·虞诩傳》
“願寬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閡。”
(比喻放寬管理手段,避免過度約束。)
該詞屬書面語,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文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獻出處,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辔策(pèi c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駕車時掌握牲口的駕轅以及使用缰繩等工具來引導和激勵牲口前進的動作。
辔策的部首是辛(辛字頭),總筆畫數為12。
辔策的拼音音譯是pèi cè,其中“辔”和“策”都是意思相關,表示駕馭和激勵的動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車駕時期。
辔策的繁體字為「轡策」。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辔策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轡則」,意思和現代一樣。
1. 駕車千裡,需要穩定的辔策。
2. 這匹馬的辔策非常靈敏,駕駛起來非常順暢。
辔策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各種不同的詞組,例如辔策不前、辔策有度等。
辔策的近義詞有操策、驅策,它們都表示駕馭和激勵。而辔策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