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誇耀。《呂氏春秋·節喪》:“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心非為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高誘 注:“以厚葬奢侈相高大。” 唐 劉知幾 《史通·二體》:“蓋 荀悅 張璠 , 丘明 之黨也; 班固 華嶠 , 子長 之流也。惟二家各相矜尚。” 清 吳汝綸 《<天演論>序》:“士大夫相矜尚以為學者,時文耳,公牘耳,説部耳,舍此三者,幾無所為書。”
(2).驕矜自大。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或問 顧長康 ” 劉孝标 注引《中興書》:“ 愷之 博學有才氣,為人遲鈍而自矜尚,為時所笑。”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光寺》:“ 江 東朝貴,侈於矜尚,見 略 入朝,莫不憚其進止。”
“矜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現今多用于描述過度自信、缺乏謙遜的行為,如職場或學術領域中的自我膨脹現象()。
矜尚(jīn shàng),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自負自豪、高傲自尊的意思。
矜尚由石部和殳部組成,石部的部首是石(dàn),殳部的部首是殳(shū)。根據《康熙字典》,殳部的筆畫數為4,而石部的筆畫數為5。
《矜尚》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谷風》:“苞苴采井、維葉矜尚。”其中,“矜尚”用來形容植物的自負和矜持。後來逐漸擴展到描述人類的行為和性格。
矜尚的繁體字為「矜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矜尚的寫法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殳部和石部的形狀可能會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組合方式基本保持不變。
1.他總是矜尚地回避别人的誇獎。
2.那個年輕人自恃才華橫溢,矜尚得不可一世。
高矜尚、矜尚自持、矜尚不遜等。
自負、自滿、傲慢、驕傲等。
謙遜、謙和、謙虛、謙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