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的意思、湖南省的詳細解釋
湖南省的解釋
别稱“湘”。在中國中南部、長江中遊。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人口6356萬(1995年)。有土家、苗、侗等少數民族。清代置省。省會長沙。西、南、東三面為山地,中部為丘陵、盆地;北部有洞庭湖,納湘、資、沅、澧四水彙注長江,湖周圍為平原。亞
6*熱帶濕潤區。有色金屬工業發達。銻産量世界第一,稻米産量為全國之首,全國重要商品糧産區。茶葉、苎麻和生豬産量都居全國前列。淡水漁業較發達,南方重要木材産地。
詞語分解
- 湖的解釋 湖 ú 陸地上聚積的大水:湖泊。湖澤。湖灘。湖蕩。湖光山色。 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兩湖。湖廣。 指中國湖州(舊地名,在今浙江省吳興縣):湖筆。湖绉。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南省的解釋 .尚書省的别稱。 唐 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書省更在中書、門下二省之南,故稱南省。 唐 韓愈 《論孫戣緻仕狀》:“右臣與 孔戣 ,同在南省為官,數得相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湖南省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湖南省,作為中國省級行政區名稱,其含義可從漢語詞典釋義、地理特征及曆史淵源三方面闡釋:
-
詞源與字義解析
- 湖:指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現代漢語詞典》中,“湖”定義為“被陸地圍着的大片積水”。洞庭湖是湖南省地理的核心标識。
- 南:表示方位,指在某參照物的南方。《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四個主要方向之一,清晨面對太陽時右手的一邊”。此處“南”是相對于洞庭湖的位置而言。
- 省:指中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單位。《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中國行政區劃單位,直屬中央”。
- 合義:“湖南省”即意為“位于洞庭湖以南的省級行政區劃”。此名稱直觀反映了其與洞庭湖的地理方位關系。
-
地理實體指代
- 湖南省位于中國中南部、長江中遊。其東、西、南三面環山(東有羅霄山脈,西有武陵山、雪峰山,南有南嶺),中部丘陵、盆地起伏,北部為洞庭湖平原,湘、資、沅、澧四水彙入洞庭湖後注入長江。其“湖以南”的地理特征顯著。
-
曆史沿革
- 以洞庭湖為方位坐标命名該地域由來已久。唐代廣置方鎮,設“湖南觀察使”,轄區大緻在今湖南,“湖南”作為政區名始于此。宋代設“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明代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正式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南省”,省名沿用至今。
-
簡稱與文化符號
- 湖南省的簡稱為“湘”,源于其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湘江縱貫全省,是湖南的母親河和文化象征,“湘”亦成為湖南省的代稱。
“湖南省”一詞,核心含義是指中國洞庭湖以南的省級行政區。其名稱精準體現了該區域在中國地理版圖上相對于洞庭湖的方位,具有深厚的曆史淵源和鮮明的地理标識特征。簡稱“湘”則源于其境内最重要的水系湘江。
網絡擴展解釋
湖南省是中國中部的重要省份,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信息
- 名稱由來:因大部分區域位于洞庭湖以南得名「湖南」,又因湘江貫穿全境簡稱「湘」。
- 省會:長沙市,是全省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 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2.2%。
二、地理特征
- 地理位置:位于北緯24°38′~30°08′、東經108°47′~114°15′,東接江西,西連重慶、貴州,南鄰廣東、廣西,北靠湖北。
- 地形地貌:三面環山,呈朝北開口的「馬蹄形」地勢,涵蓋平原、盆地、丘陵、山地和河湖,地跨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
三、人口與民族
- 人口:約6622萬(2023年數據),包含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
四、曆史與文化
- 建制沿革:清代正式設省,省會自1954年起定為長沙。
- 文化特色:古稱「潇湘」「芙蓉國」,因五代時期木芙蓉繁盛得名;現代以紅色文化、湘菜、花鼓戲等聞名。
五、經濟與資源
- 資源:有色金屬儲量豐富,工業以冶金、機械制造為主;農業以水稻種植為特色,素有「魚米之鄉」美譽。
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或行政區劃圖。
别人正在浏覽...
嗷嗷無告敗遁白幟保相悖耄槎頭縮頸鳊撐事吃閑飯毳殿道箓分似佛藏覆埋腹心公畦慣一不着扢達規陷弘治滑言蕙心纨質枷禁唧唧嘎嘎謹翕朘衄軍勳開胸抗節雷轅廉可寄財練染躐遷吝澀龍殿隆眄命限木城内利釀泉撚訣瓯越漚纻泮奂盆草剽盜譴祟熱趕郎忍管舌鋒深空射囿實況廣播他們倆探花宴偷閑突盜萬世流芳磈礨黠盜屑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