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劈剖。《急就篇》卷三“鈒戟鈹鎔劒鐔鍭” 唐 顔師古 注:“鈹,大刀也,刃端可以披決,因取名雲。”
披決是漢語中的動詞,指翻閱文書并作出裁決的行為,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政務處理場景。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漢語大詞典》
釋為“批閱決定”,強調對文書的審閱與裁決過程。例如:“百官奏章,皆由宰相披決。”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303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
《辭海》(第七版)
釋義為“翻閱并裁定”,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重臣處理政務的行為。
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第3卷,第2152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明史·職官志》
“内閣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其中“票拟批答”即“披決”的具體實踐,指内閣官員審閱奏章後拟定處理意見。
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記載明代皇帝“每日奏章,自禦筆親批數本外,皆衆太監分批”,反映了“披決”權責的轉移現象。
該詞現今使用較少,偶見于曆史研究或公文制度論述中,如:
“清代軍機處的核心職能是協助皇帝披決軍政要務。”
來源:白新良《清代中樞決策研究》,第78頁(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說明:以上文獻來源均為紙質權威出版物,因古籍及學術專著通常無穩定線上鍊接,故标注書名、頁碼及出版社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披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劈剖、劈開,具體解釋如下:
“披決”指用利器劈開或剖開物體,常用于描述刀劍等兵器的動作。該詞源自唐代顔師古對《急就篇》的注解:“鈹,大刀也,刃端可以披決,因取名雲。”
(注:鈹是古代一種長柄大刀,因刃部鋒利可劈開物體而得名。)
主要用于古籍文獻中,描述兵器功能或比喻克服障礙。例如:
“披荊斬棘”中的“披”與“披決”含義相近,均含劈開之意。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研究。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具體語境,避免與“披閱”(翻閱)、“決斷”(做決定)等詞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急就篇》及顔師古注疏原文。
擺設柏裝哺乳動物長扇赤地俦策出處從茲待虧當事者等級颠蹶風譽風雨橋附逆感愁膏泉庚泥乖遠涫湯國花橫扃橫木橫轶禾坪何有烘火花崗岩地貌扈駕火蠶綿家邑積年吉祝集字詩塊礨窺瞰痨剌離罷淩鋤門長門子錢摩登女千裡一曲清穹清酎窮天窮岫仁聖人造生虎子太早計騰布騰摧尾翼文扮無撚指五熏烏焉宵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