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祭天地時陳設香燭、供品的桌子。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天地桌》:“每屆除夕,列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諸天神聖之全圖也。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謂之全供。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寳等,謂之供佛花。及接神時,将百分焚化,接遞燒香,至燈節而止,謂之天地桌。”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三:“小喇叭又吹起來,拜天地了。咱到天地桌邊,偷眼瞅瞅。”
“天地桌”是中國傳統民俗中的一種臨時性供桌,主要用于除夕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天地桌是除夕夜專設的祭祀用具,用于陳設香燭、供品祭拜天地神明。其名稱來源于“天”與“地”的宇宙象征,體現對自然神靈的敬奉。
清代文獻《燕京歲時記》詳細記載了天地桌的擺放儀式,周立波小說《暴風驟雨》也提及該習俗,說明其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深遠影響。
部分資料提到“天地桌”作為成語,引申為“聚集各類事物的場所”(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建議以祭祀用具的解釋為主流理解。
如需了解更多祭祀細節,可查閱《燕京歲時記》等民俗文獻。
《天地桌》是一個詞組,由“天”、“地”和“桌”三個字組成。這個詞組表示的意思是在天和地之間的桌子或平台。
《天地桌》這個詞組的拆分部首為“日”、“一”、“木”,分别對應着“天”、“地”和“桌”這三個字。具體的筆畫數分别是4畫、1畫和7畫。
《天地桌》這個詞組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曆史記載,但可以推測它可能起源于古代的宮廷或寺廟,用來形容一種連接天和地之間的物體或平台。
《天地桌》這個詞組的繁體寫法為「天地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目前沒有關于《天地桌》古代寫法的确切資料。
1. 在廟宇的正中央,供奉着一座宏偉的天地桌。
2. 這座城市中心的廣場上擺放着一張巨大的天地桌,成為人們聚集的地方。
1. 天地之間
2. 桌子上
3. 天桌地靈
4. 冥冥中天
1. 天地之間的桌子
2. 天地之間的平台
1. 天上
2. 地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