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k of cork tree] 俗作“黃柏”,落葉喬木。内皮色黃性寒味苦,可入藥,亦可作染料
鮮支黃蘖。——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亦作“黃柏”。亦作“黃蘗”。亦作“黃櫱”。1.落葉喬木。樹皮淡灰色。羽狀複葉,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開黃綠色小花。果實黑色。木材堅硬,可以制造槍托。莖可制黃色染料。樹皮中醫入藥,有清熱、解毒等作用。《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歌十》:“黃蘗鬱成林,當奈苦心多。”《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啞子謾嘗黃蘖味,難将苦口對人言。” 元 劉時中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吃黃不老勝如熊掌” 王季思 等注:“‘不老’應是一個字,而且要平聲;故‘黃不老’是‘黃檗’的音轉。這是一種落葉喬木,果實如黃豆,可食。”《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口含黃柏味,有苦自家知。”
(2). 唐 斷際禅師 希運 之别稱。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 保壽禪師 作《臨濟塔銘》雲:‘師受 黃蘖 印可,尋抵 河北 鎮州城 東,臨 滹沱河 側小院住持,名 臨濟 。’” 明 屠隆 《昙花記·祖師說法》:“雖神通變化,不是住頭,恐 黃蘖 砍吾雙足,苦行非圓頓之門,即德行孤高,尚難歇腳。”
(3).寺名。一在 福建省 福清縣 西 黃檗山 , 唐 僧 希運 出家于此;一在 江西 百丈山 , 希運 得道于此。 宋 翁卷 《福州黃蘗寺》詩:“天下兩 黃蘗 ,此中山是真。”
黃檗(huáng bò),又稱“黃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主要包含以下釋義:
指芸香科黃檗屬落葉喬木(學名:Phellodendron amurense),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等地。其樹皮厚而柔軟,外層灰褐色,内皮鮮黃色,故得名“黃檗”。木材紋理美觀,可制家具;樹皮是傳統中藥的重要原料。
特指黃檗樹的幹燥樹皮(拉丁名:Phellodendri Cortex)。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療濕熱瀉痢、黃疸尿赤、骨蒸勞熱等症。主要活性成分為小檗堿、黃柏酮等。
在佛教典籍中,“黃檗”亦指唐代高僧黃檗希運(?-850年),其禅風峻烈,開創臨濟宗之源流。成語“黃檗棒喝”即源于其以淩厲機鋒接引學人的公案,喻指警醒迷妄的教化方式。
古典詩詞常以黃檗的苦味隱喻人生悲苦,如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中“黃檗向春生,苦心隨日長”,借物抒寫愁緒綿長。
參考資料
《中國植物志》第43(2)卷,科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五燈會元·卷四》,中華書局
《納蘭詞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檗(huáng bò)是芸香科黃檗屬落葉喬木,具有豐富的植物學、藥用及文化内涵。以下為詳細解釋:
黃檗又稱黃柏、黃波椤,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其樹皮呈灰褐色,内皮鮮黃色,味苦,木栓層發達,可入藥或作染料。主要分布于中國東北、華北等地,生長于山地雜木林或河谷沿岸。
“檗”由“木”與“辟”構成:“木”表樹木屬性,“辟”在古代有“排除”之意,暗合其藥用功效(如清熱解毒、辟病邪)。
成語“飲冰吞檗”以黃檗的苦味比喻生活清苦。其樹皮黃色在古代被用作染料,象征自然資源的實用價值。
如需更完整的植物學特征或保護現狀,可參考、6、8的詳細描述。
報春冰檗不比不傾顫抖搜陳報乘間抵隙沉思赤仄錢雠扳舛缪觸物傷情賜罷辭絕翠瓦砥兵氐賤藩蔽方骖并路放衙發怒沖冠發松非但高髻割刿狗頭狗腦廣贲梏拲歸告古意橫發加害急不暇擇解剖室經濟效益金鶴垆駉那寄乳髡接雷輾離纚流感隴客絡腦落夜庖鼎碁客清昊慶士熱勢時乖運拙酸性睢苑宿賢太平策銅硯文藝作品先帝遺诏銷黯小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