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女的意思、洛女的詳細解釋
洛女的解釋
指 洛水 女神。《宣和遺事》前集:“悄似 嫦娥 離月殿,恍然 洛女 下瑤階。” 清 曹寅 《瓶中月季花戲題》詩:“ 智瓊 拍額未全黃, 洛女 淩波尚渺茫。”參見“ 洛神 ”。
詞語分解
- 洛的解釋 洛 ò 〔洛河〕水名,在中國陝西省。 〔洛水〕水名,源于中國陝西省洛南縣,東流經河南省入黃河。古作“ 雒”。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女的解釋 女 ǚ 女性,與“男”相對。古代以未婚的為“女”,已婚的為“婦”。現通稱“婦女”:女人。女士。女流(含輕蔑意)。少(刼 )女。 以女兒作為人的妻(舊讀?)。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婺女”、“須女”
專業解析
洛女,漢語詞彙,特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洛水女神,即洛神。其核心含義與文化意象主要源于古代文學經典,尤以曹植的《洛神賦》為集大成者。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淵源及語用演變角度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含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洛女”即“洛水之神宓妃”。其本質指代:
- 神話人物:傳說為伏羲之女宓妃,溺于洛水後化為水神(《楚辭·離騷》王逸注)。
- 文學意象:象征絕美、高潔的女性形象,承載文人理想化的女性崇拜,如曹植《洛神賦》以“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刻畫其超凡脫俗之美。
二、文化淵源與神話演變
洛女形象的形成曆經多重文化層累:
- 先秦起源:《楚辭·天問》載“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雒嫔即洛神雛形,暗示其與河伯的傳說關聯。
- 漢魏定型:曹植《洛神賦》融合曆史人物甄宓傳說,将洛神塑造為“儀靜體閑、柔情綽态”的完美化身,奠定後世文學母本。
- 道教整合:唐代《墉城集仙錄》将其納入女仙體系,稱“宓妃為洛神”,強化宗教神聖性。
三、語用延伸與象征意義
現代漢語中,“洛女”除指代洛神外,衍生出兩類引申義:
- 代指絕世佳人:如詩詞中“洛女波中拾翠钿”(溫庭筠),喻女子容姿傾城。
- 文化符號載體:成為繪畫、戲曲等藝術創作的經典題材(如顧恺之《洛神賦圖》),象征東方美學中的理想女性氣質。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 袁珂. 《中國神話傳說詞典》[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
- 曹植. 《洛神賦》[OL]. 古詩文網. https://www.gushiwen.cn/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墉城集仙錄》數據庫[DB]. https://www.ncpssd.org/
網絡擴展解釋
“洛女”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一、現實文化中的指代
指洛陽地區的女子,常用來形容容貌出衆、儀态優雅的女性。該含義源于洛陽作為中國古代重要都城的曆史背景。洛陽自周朝起便是政治文化中心,文人常以“洛女”象征兼具美貌與修養的女性,如《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均有相關描述。
二、神話傳說中的指代
指洛水女神宓妃(又稱宓娥),即伏羲與女娲之女。據《宣和遺事》等文獻記載,她因聰慧美麗、善彈琴并破解“洛數”而聞名,後成為洛水守護神。例如清代曹寅的詩句“洛女淩波尚渺茫”便化用了這一意象,将月季花比作淩波微步的女神。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在文學中常交織使用,如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可歎》中“宓妃留枕魏王才”,既暗含神話色彩,又借洛女喻指現實中的佳人。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敗将殘兵保佐别居弊絕風清簸行藏蹤插打怊怅串親訪友翠嬀翠龍毳俗憺憺等價連城的竅德士點滴點注調品低聲波對酒當歌燔器風概歌台宮壼貴騰歸陰海氛好樂後腰回九踐污嬌軟幾研俊老顆鹽來物鸾伏你來我往膩玉培附毰毢偏院僻野氣悶悶齊雲社人才上路商務印書館雙文爍石流金絲瓜筋邃古挑剔鐵例土蠭托幽頑徒文詞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