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摘诘難。《舊唐書·蕭瑀傳》:“時 晉 府學士 柳顧言 、 諸葛穎 見而稱之曰:‘自 孝标 後數十年間,言性命之理者,莫能詆詰。今 蕭君 此論,足療 劉子 膏肓。’”
诋诘(dǐ jié)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由“诋”和“诘”兩個語素構成,多用于書面語,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指惡意毀謗、污蔑。《說文解字》釋為“诃也”,即斥責、攻擊。引申為用不實之言貶損他人,如“诋毀”(惡意中傷)。
本義為追問、責問。《說文解字》注“問也”,強調嚴厲盤查,如“诘責”(質問譴責)。
诋诘結合二字含義,指通過惡意诽謗與尖銳質問的方式攻擊他人,強調言語上的雙重傷害性:
例:
“彼以私憤诋诘其功績,實非君子所為。”
(意為:他因個人恩怨惡意貶低并苛責對方的功績,絕非君子行為。)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書面語或曆史文本,如批判性文論、司法文書等嚴肅語境。
因未檢索到可驗證的線上詞典資源,釋義綜合依據以下權威辭書:
釋“诋诘”為“毀謗責難”,強調其攻讦性質。
未直接收錄“诋诘”,但分别注解“诋”“诘”二字,複合義可依此推演。
注:建議讀者進一步查閱紙質版《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詳實例證。
該詞折射中國傳統倫理中對“言語之德”的重視,如《論語·顔淵》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而“诋诘”恰為反例,體現語言暴力對人際信任的破壞,至今仍有警示意義。
“诋诘”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面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發音與基本含義
拼音為dǐ jié(非“dǐ zhé”),意為指責并追問,指通過言辭對他人進行嚴厲的批評或質疑。例如《舊唐書》中提到的“莫能诋诘”,即無人能反駁或指摘。
2. 具體用法與語境
該詞強調對觀點、行為的直接駁斥,多用于學術或嚴肅讨論中。如唐代蕭瑀的論述被評價為“足療劉子膏肓”,即因其邏輯嚴密,他人難以诋诘。
3. 常見誤讀與辨析
4. 使用建議
因屬生僻詞,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書面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上下文選擇“駁斥”“質疑”等更通用的詞彙。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
百拜扳扯倍重玻璃纖維不方采地采醴創定垂橐稛載辭不達義答禮膽大妄為刀筆訟師敵工鼎成放浪伏維尚飨狗馬閨人唅唅豪麤合傳阖坐嘩讙讙浃嫁衣裳戟決巾環羁役開言衎賓款對靈岫慢率髦子廿四考中書拍馬蚍蟻竊盜绮麗輕涼韌勁,韌勁兒生根失惑視如土芥天文地理跳蟲通籠通玄真經通知文身斷發問省聞奏無冬無夏香美娘鮮完孝帛小惠消隕躧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