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飛的龍。《莊子·逍遙遊》:“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楚辭·九歌·湘君》:“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 洞庭 。”《史記·趙世家》:“四年,王夢衣偏裻之衣乘飛龍上天。”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端午龍舟》:“畫船簫鼓,飛龍鷁首。”
(2).比喻帝王。 唐 韓琮 《公子行》:“别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隻要在風濤影裡慰忠魂,誰想在雲霄頂上終日困飛龍。”參見“ 飛龍在天 ”。
(3).傳說中的人名。《呂氏春秋·古樂》:“帝 顓頊 好音,乃令 飛龍 作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 明 楊慎 《鳳賦》:“又采 飛龍氏 之篆,陳 帝鴻氏 之硯,書之右書,曰巾幾銘;圖之左圖,為帝命驗。”
(4).對人的美喻。《文選·蘇武<詩>之二》:“何況雙飛龍,羽翼臨當乖。” 張銑 注:“龍,美喻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 蘇邁 克繩祖武,頗讀父書,詞苑飛龍,天孫為之奪彩。” 郭沫若 《東風集·人人學習林鳳瑞》:“你竟成為了 龍田 地區的空中飛龍!”
(5).鳥名。《文選·張衡<西京賦>》:“挂白鵠,聯飛龍。” 李周翰 注:“飛龍,鳥名。” 明 焦竑 《焦氏筆乘·飛龍》:“飛龍,鳥名,鳳頭龍尾,其文五色,以象五方,一名飛廉,一名龍準。”
(6).指駿馬。 漢 張衡 《南都賦》:“駟飛龍兮騤騤,振和鸞兮京師。”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馭飛龍於天衢,駕騏驥於萬裡。”
(7).特指 唐 代禦廄中右膊印飛字、左項印龍形的馬。
(8).樂章名。《文選·嵇康<琴賦>》:“若次其曲引所宜,則《廣陵》、《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鵾鷄》、《遊弦》,更喝疊奏,聲若自然。” 李善 注:“《漢書》曰:房中祠樂有飛龍章。” 唐 李白 有《飛龍引》二首。
(9).即山魈。
(10).仙藥名。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相州 栖靈谷 ,有 喬順 二子,於此得仙,服飛龍一丸,十年不饑。”
"飛龍"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層次的象征意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五方面解讀:
神話意象 指能翺翔天際的龍,代表祥瑞與超凡能力。如《莊子·逍遙遊》描述神人"禦飛龍而遊四海",《楚辭·湘君》也有"駕飛龍北征"的詩句。這種意象常被用于描繪神仙境界。
帝王象征 自《易經·乾卦》提出"飛龍在天"的卦象後,該詞成為君權象征。唐代韓琮《公子行》用"飛龍賜渥窪"暗喻帝王恩澤,清代李漁戲劇中更直接以"飛龍"代指皇帝。
曆史傳說 特指上古樂官,《呂氏春秋》記載颛顼帝命"飛龍作八風之音",創作了祭祀樂曲《承雲》。明代文獻還提到"飛龍氏"的篆書體系。
生物指代 既指特定鳥類(如五色鳳頭龍尾的異禽),也指山魈(類猿生物),還作為駿馬代稱。唐代禦馬廄中更有印刻"飛龍"字樣的專屬馬匹。
文化延伸 在道教中被用作仙藥名,音樂領域則有同名樂章。現代網絡語境中,該詞延續了"傑出人物"的贊美功能,如"詞苑飛龍"形容文采出衆者。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獲取更完整釋義。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曆史典故及文化延伸,展示了漢語詞彙的豐富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