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蛩的意思、鳴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蛩的解釋

即蟋蟀。 唐 錢起 《晚次宿預館》詩:“迴雲隨去雁,寒露滴鳴蛩。” 宋 周邦彥 《齊天樂》詞:“暮雨生寒,鳴蛩勸織,深閣時聞裁翦。” 明 何景明 《過子容有懷獻吉》詩:“雨助鳴蛩夕,風驚過鴈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蛩”是漢語中的古典文學詞彙,指蟋蟀的鳴叫聲,常見于詩詞中表達秋意或孤寂情感。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鳴:動詞,指鳥獸或昆蟲的叫聲,如“蟬鳴”“雞鳴”。
    • 蛩:名詞,指蟋蟀(部分文獻也指蝗蟲,但在“鳴蛩”中特指蟋蟀)。
    • 組合義:蟋蟀的叫聲,常見于描寫秋夜或抒發愁緒的語境。
  2. 文學引申

    • 在詩詞中,“鳴蛩”常與寒露、暮雨等意象結合,渲染寂寥氛圍,如李清照《行香子》中“草際鳴蛩,驚落梧桐”;周邦彥《齊天樂》則以“鳴蛩勸織”暗喻秋夜勞作。

用法與示例


文化背景

蟋蟀因常在秋季鳴叫,古稱“鳴蛩”,成為傳統“秋聲”的象征。其聲既被賦予時序變遷的提示,也被文人借以寄托思鄉、孤寂等情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中的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蛩》的意思

《鳴蛩》是一首古代詩詞的名字,意為蟬鳴之聲。這首詩描繪了秋天蟬鳴的景象,是一首表達對秋季的感歎和感慨之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鳴蛩》一詞的拆分部首為“鳥”和“蟲”,鳴的部首為鳥,蛩的部首為蟲。其總共包含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鳴蛩》一詞最早來源于唐代杜甫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首》之一。在繁體字中,「鳴蟀」為《鳴蛩》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鳴蛩》為例,其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鳴蟀」,其中「鳴」的寫法與現代一緻,「蟀」的字形稍有差别。

例句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蕩露為霜。鳥兒歸巢蛩鳴靜,一覺醒來看窗外。

組詞

1. 鳴叫:鳥兒在樹枝上鳴叫着。

2. 蟋蟀:夜晚蟋蟀的聲音特别悠揚。

3. 鳴禽:聽到遠處鳴禽的聲音,感覺甯靜而祥和。

近義詞

蛐蛐、蟋蟀、蝈蝈。

反義詞

寂靜、安靜、靜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