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心遊移。《莊子·知北遊》:“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陳鼓應 注:“内化,内心遊移。”
“内化”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概念,主要涵蓋心理學、教育學和哲學等領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認知過程
内化指個體通過感知、思考和内證實踐,将外部信息(如觀點、價值觀)轉化為内在認知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涉及“同化”和“順應”兩種心理機制,最終形成穩定的、具有客觀價值的認知結構。
心理學視角
在心理學中,内化強調個體将認同的新思想與原有信念融合,形成統一的态度體系,并成為人格的一部分。最高水平的内化稱為“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與他人的一緻性形象。
教育領域
内化是德育工作的核心,通過引導學生将社會規範轉化為内在價值體系,例如将道德觀念融入行為準則。
文化與社會
個體通過内化吸收文化傳統或社會規則,如“文化的作用如春風化雨,内化于心,外踐于行”。
《莊子》中的起源
《莊子·知北遊》提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指古人外在適應環境而内心堅定,今人内心遊移而外在僵化。
現代延伸
内化不僅是思想融合,更強調形成持久的态度體系,例如将學習策略轉化為個人能力。
内化的核心是通過心理機制整合外部與内在,最終形成穩定的認知或價值體系。其應用廣泛,涉及教育實踐、人格塑造和文化傳承等領域。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莊子》原文或心理學相關文獻。
内化是一個由“内”和“化”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内化的組詞結構為“内+化”,其中“内”是指内部、心靈的意思,“化”則表示變化、轉化的意思。
内化的部首是“内”,由“入”字旁構成。它的部首是指漢字中一個字的首部分,可以用來歸納和分類字詞。内化的部首“内”表示内在的意思。
内化的筆畫為10畫,其中“内”字為4畫,“化”字為6畫。
“内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内化代表了一種修身養性的過程,将道德準則内化于心靈深處,成為一個人固有的品質。
在繁體字中,“内化”保持不變。
古時候,“内”的寫法和現在相同,而“化”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上部由“⺖”代替了現在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内化”的例句:
1. 感受要内化成為思想,思想要再内化成為行動。
2. 學習的過程是将外部知識内化為自己的思想,再将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
内化的組詞包括:内化外化、内化法、内化成形。
内化的近義詞有:吸收、融入、接納。
内化的反義詞有:外化、排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