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繩編的鞋。《晏子春秋·谏下二十》:“ 逢于何 遂葬其母於路寝之臺墉下,解衰去絰,布衣縢履。”
“縢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需拆解分析:
“縢”的含義
“縢”本義指繩索、綁帶,引申為纏繞、封存之意。例如《詩經》中“竹閉绲縢”描述用繩捆紮弓弩,古籍中“金縢”指用金屬帶封存文書。
“履”的含義
“履”即鞋子,如“革履”(皮鞋)、“草履”(草鞋)。古代“履”也作動詞,意為“穿鞋”或“踐行”。
組合釋義
“縢履”字面可理解為用繩索綁縛或纏繞固定的鞋子,可能指代古代一種帶有綁帶設計的鞋類(類似綁帶涼鞋)。但因該詞罕見,需結合語境判斷,不排除通假或訛寫可能。
提示:
若原詞為“藤履”(藤編鞋),則指用藤條編織的鞋子,屬于古代勞動用鞋。建議核對原文或補充語境以确認具體含義。
縢履(téng l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繩子束縛腳上的鞋。縢指用繩子捆綁,履指鞋子。
縢履的拆分部首是糸(mì,纟),表示與線有關;巫(wū),表示祭祀。縢履的總筆畫數為23。
縢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該字最早的字形是由糸和巫組成。糸表示繩子,巫表示履鞋,因此聯想到用繩子束縛鞋子的意思。
縢履的繁體字為縢履。
古時候,縢履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錄,縢在古代有多種形式,其中包括糸巫的組合,同時還有其他變體。履在古代的寫法較為穩定,通常是由頁(頁)和止組成。
1. 他用繩子把鞋子縢履得很緊。
2. 他拒絕了縢履的要求,表示自己不喜歡束縛。
縢衣(téng yī):用繩子束縛衣物。
束縛(shù fù):限制,使受到限制。
解放(jiě fàng):解除束縛,擺脫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