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體經穴名。 晉 皇甫谧 《針灸甲乙經·肩凡二十六穴》:“肩井,在井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手少陽陽維之會。”
(2).猶肩窩。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打的來滿身血迸,教我呵怎生紮掙。也不知打着的是脊梁,是腦袋,是肩井。”
肩井是中醫經絡學中的穴位名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穴位歸屬
屬足少陽膽經,是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陽維脈的交會穴。
位置特征
位于肩部,大椎穴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前直對乳中,局部凹陷如井。
最早見于《黃帝内經素問·氣穴論》,《針灸甲乙經》正式命名,曆代醫籍均有收錄。
如需具體取穴方法或配伍治療案例,可參考權威中醫典籍或針灸圖譜。
肩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胳膊上的凹陷部分”,也有指眼睛的外眦部。這個詞由肉部和水部構成。
肩井的拆分部首為“肉”和“水”,分别表示與身體相關的物質和與水有關的事物。
肩井的筆畫數為6畫。
肩井的來源較為複雜。一種說法是它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種古代兵器,有着堅固的作戰能力,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代人的肩膀部位的名稱。另一種說法是肩井源自于象形字“井”,因為肩膀上的凹陷部分形狀類似于井口。
肩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肩井”。
古時候肩井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目前并沒有确切的資料來證明。現今使用的字形與古代相差不大。
以下是一些有關肩井的例句:
1. 她的肩井深陷,看起來有些瘦弱。
2. 他利用肩井的凹陷處放了個小鑰匙。
肩井的組詞有:肩頭、肩膀、肩胛等。
肩井的近義詞有:肩凹、肩爵、肩坼等。
肩井的反義詞則沒有一個确切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