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女貼于面頰的蟬形金花。 明 梅鼎祚 《玉合記·義姤》:“啼妝半貼鈿蟬,手語斜飛金雁。”
(1).筝飾。亦借指筝。 唐 溫庭筠 《贈彈筝人》詩:“鈿蟬金雁皆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明 徐霖 《繡襦記·鳴珂嘲宴》:“排場寂,看鈿蟬金鴈,錦茵狼籍。” 清 陳維崧 《冬閨》詞:“有恨篝前銀鴨睡,無情筝上鈿蟬啼。”
(2).鑲嵌金、銀、玉、貝等物的蟬形發飾。 宋 汪藻 《醉落魄》詞:“結兒梢朵香紅扐,鈿蟬隱隱搖金碧。”
“钿蟬”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女性裝飾物,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面頰裝飾
指婦女貼于面頰的蟬形金花飾品,常用于妝容點綴。這種裝飾以金、銀、玉、貝等材料制成蟬形,象征高潔或富貴。
發飾或筝飾
在文學作品中,也指鑲嵌金玉的蟬形發飾,或古筝上的裝飾物。例如唐代溫庭筠《贈彈筝人》中“鈿蟬金雁皆零落”,即以“钿蟬”代指筝飾。
“钿蟬”既可指女性面飾,也可引申為發飾或樂器裝飾,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其文化意象多與精緻、典雅相關,常見于古典詩詞戲曲中。如需更多例證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钿蟬》是指一種漢字詞語,意思是細小的蟬。
《钿蟬》的部首是钅(金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9畫。
《钿蟬》這個詞來自于《莊子·秋水》篇:“南方之精,壽五百歲。其狀如蟬,其名曰钿蟬。”引用的典故中描述了一種生物,即細小且形狀類似蟬的昆蟲。
《钿蟬》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鈿蟬」。
在古時候,漢字《钿蟬》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依然是金字旁加上蟬字旁來組成。
1. 整個夏天,院子裡都能聽到《钿蟬》的叫聲。
2. 那隻小蟬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綠色,非常可愛。
1. 蟬鳴:蟬鳴是指蟬蟲在叫喚的聲音。
2. 钿蟲:钿蟲也是指一種形狀小巧、類似蟬的昆蟲。
細蟬、小蟬。
大蟬、聲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