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怒吽吽的意思、怒吽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怒吽吽的解釋

同“ 怒烘烘 ”。 元 康進之 《李逵負荊》第二折:“那老兒,一會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門外。”《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九:“﹝ 莫翁 ﹞怒吽吽不息,定要打匾拍十下。”《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隻見 鄧九公 皮襖也不曾穿……怒吽吽的一直奔耳房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怒吽吽”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形容人發怒時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和方言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怒吽吽”與“怒烘烘”同義,表示非常生氣的樣子,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例如在《李逵負荊》中形容老人“怒吽吽地在柴門外”,即指其怒氣沖沖的狀态。

  2. 字形與發音

    • 拼音:多數文獻标注為nù hōng hōng,但部分來源(如、4)寫作“nù nù nù”,可能是方言或注音差異。
    • 字形:“吽”為拟聲字,本義為牛叫聲或争鬥聲(如“吽牙”指狗鬥聲),在此疊用強化憤怒情緒的表達。

二、用法與例證

  1. 文學引用

    • 元代康進之《李逵負荊》:“那老兒一會家便怒吽吽在那柴門外。”
    • 《二刻拍案驚奇》:“莫翁怒吽吽不息,定要打匾拍十下。”
    • 《兒女英雄傳》:“鄧九公……怒吽吽的一直奔耳房中。”
  2. 方言特色
    該詞多用于口語化或地域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明清小說和元雜劇中常見。

三、注意事項

建議在閱讀古籍或方言作品時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怒吽吽》是什麼意思

《怒吽吽》是一個成語,意指非常憤怒、大發雷霆。形容一個人怒氣沖天,憤怒到極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怒吽吽》包含3個字,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怒:心部(心字旁)+5畫

吽:口部(口字旁)+6畫

吽:口部(口字旁)+6畫

《怒吽吽》的來源

《怒吽吽》最早出自《後漢書·倭賊傳》:“倭賊為盜,其俗怒吽吽。”意為倭賊為了搶奪財物,非常憤怒暴戾。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形容人非常憤怒的詞語。

《怒吽吽》的繁體

《怒吽吽》的繁體為「怒齁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怒吽吽》的怒字寫作「怒」,吽字寫作「兄」。

《怒吽吽》的例句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怒吽吽地沖了出去。

組詞

憤怒、暴怒、大發雷霆、咆哮、怒氣沖沖

近義詞

怒不可遏、勃然大怒、氣沖沖、怒發沖冠、怒容滿面

反義詞

平和、寬容、溫和、冷靜、淡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